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古人云“诗无达诂”,遗憾的是,现在的诗词鉴赏往往有一套“范式”,限制住读者的思维以及深入解读诗词的欲望。因此,应该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诗词鉴赏,在综合分析诗词得失优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体悟诗词内涵。

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2018-04-11 作者:辜学超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当下的诗词教学中,由于诗词本身抒情言志的文体特性以及教学中偏于僵化的赏析范式,我们对诗词的阅读和鉴赏大多浮于感性层面,即模糊的印象感悟和简单的主题归类,却缺少理性的剖析。固然,诗词鉴赏离不开艺术直觉,但要想实现读者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同样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在诗词鉴赏中贯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或许可以为诗词鉴赏开辟一种新的可能。

鉴别诗词的艺术水准

所谓“鉴赏”,应该包括“鉴别”和“赏会”两个环节。“鉴别”即对文本的优劣得失进行评价,需要批判性思维所倡导的质疑和反驳精神。但是,今天的诗词鉴赏在鉴别环节往往是缺失的,诗词鉴赏基本上等同于诗词的解读和阐释。之所以形成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缺乏厚实的古典文学素养,无法对诗词作出中肯得体的评价,另一方面则在于人们对古典诗词采取仰望的姿态,并没有指摘利病的勇气。

古典诗词能够选入中小学教材,是其文学性、思想性、青少年接受程度、流传知名度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或许适合青少年阅读,但未必是诗词史上最优秀的作品。比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苏轼曾评价说:“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也说:“诗并不佳,而音节夷宕可爱。”可见,这首诗虽非上乘之作,但是音韵和谐婉转,并能在杜甫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之外瞥见其偶尔清狂野逸的情态。诗词鉴赏应该在批判中继承诗心,在欣赏之前先鉴别其艺术水准,这样才能洞悉一首诗的优劣得失,明确其“可学”和“不可学”之处,从而汲取诗词的精华。不然,一味对古人的作品“顶礼膜拜”是无法真正传承诗词文化的。

对一首诗词的评价,既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评价角度的不同、阅读体验的差异,会导致对诗词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同样以杜诗为例,《登高》曾被胡应麟评价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但这首七律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存在不少批评的声音。明代王世贞认为“结亦微弱”,清代沈德潜、纪晓岚认为“落句词意并竭”,当代学者朱东润也指出“结尾处,情调不免低沉”。对于这些争议,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从正反两个角度评析诗句。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以一种挑剔或否定的姿态进行诗词鉴赏,而是鼓励学生以大胆质疑的精神参与到古典诗词的评价过程中,不能仅仅重复老套呆板的赏析范式。

解读诗词的多元蕴涵

诗词的鉴别与评价是为了遴选出具有欣赏价值的诗词,所以“鉴赏”的第二步便是对诗词的领悟赏会。俗话说“诗无达诂”,诗词的语言表达曲折婉转、善于留白,其意蕴的解读往往具有多种可能性,这与批判性思维的开放性不谋而合。面对诗词这一复杂文本,应该以求真质疑的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当然,对诗词进行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不着边际地过度阐释,诗词解读应该立足于诗词本身,根据文本的蛛丝马迹,以灵动而缜密的思维,作出合理的求证和结论。

许多时候,众多诗词作品被贴上了整齐划一的标签,一排排陈列在文学的“批发市场”。唐诗分边塞、田园诸题材,宋词有豪放、婉约等风格;谈李白必飘逸奔放,谈杜甫必沉郁顿挫;各种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大行其道,而诗词本身的逻辑结构、幽微情意却少人问津。平心而论,这种“简单粗暴”的解读方式未必一无是处,它是初学者理解诗词的一条捷径,但是它使读者深陷文本阐释的套路而不自知,对诗词的理解趋于表面化、片面化,并主动向标准答案“投诚”,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有必要培养学生文本分析的理性智慧和张扬个性的独立姿态。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或以为是“伤唐室之残破”,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学生可以就此进行独立思考,并提供确凿的证据,作出自己的合理推论。有人可能担心对“异见”的包容会使语文课堂丧失评价准绳,其实只要尺度拿捏得当,不必过分担心。对《锦瑟》的解读,虽然可能各执一词,但最终指向仍是诗词风格的幽约深曲。“一篇《锦瑟》解人难”,在争论之中反而会加深对李商隐诗歌风格的理解。

审视诗词的情感态度

诗词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寄寓了诗人一定的志趣。在阅读诗词之时,既需要感悟诗人的情感态度,也需要对其加以理性审视。审视古人思想也需要批判精神,既非被动地全盘接受,也非盲目地一味否定。我们一方面要知人论世,设身处地理解诗人生发情志的主观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对其思想观念作出理性评判。

如果重点研究一名诗人,可以将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并分析诗人的思想。比如,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过故人庄》一诗淳朴自然,充满田园生活的乐趣,但这也仅是其诗词风格的一面。孟浩然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干谒权贵之作,出仕做官的欲求表现得十分强烈。两相对比,我们便能深刻认识到孟浩然身上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他的干谒诗委婉含蓄,虽然渴求出仕,仍不脱孤洁之意;他的隐逸诗清淡自然,但其归隐的背后,是否也深藏着一丝怀才不遇的隐痛呢?通过不同文本的呈现与分析,我们便可以建构起一个相对立体复杂的诗人形象,并对诗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不同诗人关于同一主题的诗词也能够加以整合,从而对诗词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这种方法对于咏史诗尤其适用。咏史诗或怀古以抒情,或借史以议论,褒贬历史人物,臧否历史事件,往往在历史的叙述中有所寄托,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的观点。以项羽自刎乌江之事为例: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包羞忍辱”才是男儿本色,项羽更理智的选择应该是忍辱渡江,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则不同于杜牧的解读,她对项羽宁死不渡乌江的气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样一处史实在两位诗人的笔下得到迥然不同的评价,细究其原因,李清照之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或有借项羽不肯过江东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进行讽刺的原因。如此,通过理性的对比分析,对项羽自刎的历史事件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杜牧、李清照二人的历史观点有了更客观的评价。

诗词鉴赏既是感性的审美活动,也是理性的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的介入,正是为了提高诗词鉴赏的质量和效率,它以另一种途径进入文本的内部,从而在坚实的步履之下追寻永恒的诗心。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11日第1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