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师要打开“教育跨度”

发布时间:2018-06-27 作者:潘照团 来源:中国教师报

跨界、综合、融会、泛在是教育的一种趋势,实际上已经来到。平面施工,单一据点,缺少融合与关联,是很难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我们只有形成善于寻找对自己教育有启发的媒介物的思维,突破单立,积极联结,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这,离不开教师的“跨度”意识。

教育,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密度、强度、长度、深度、广度、高度等,很少谈跨度。但实际上,跨界、综合、融会、泛在已经是教育的一种趋势,一个新的教育时代已经来到。

所谓教育跨度,是两个及以上教育支点间的距离。教育不再只是一个支点的冲顶,而是一种辐域的聚合力,是教育关联性、兼容性、开放性编织成的一张学习网,是基于差异的教育,是运用事物存在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引导学生在一定的境脉中找到联结点并实践式习得,从而获取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质量。它与纷纷涌现的交叉学科相适应,与相互贯通的网络关系相适应,在横向结构上打破了原有门户之见,拉开了教育的新时空,伸展了教育的新生态。有没有教育跨度,如何转化,都是我们新时代教师必须面对的。

教育跨度至少包括以下几种形态:

跨层。是基于人的差异性进行的分层教学,突出因材施教。清朝末年中国开始采用复式教学,“教学”与“自学”在一个时间段内轮换,可以说是跨层教学的一种较原初状态。现在实施的走班教学,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兴趣爱好进行,也属于一种跨层。走到日常班级里,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更是最接近常态的跨层。基于人的差异关照,教育的支点就不是一个班级——大家都一个样,而是以个体为支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个体之间寻找相似点、联结点,分层互动交流,促进每个个体发展,这就是教育跨度之一。这个跨度越大,每个个体的学习活性就越大,学习的满足感就越充分。

跨课。顾名思义,跨课就是跨越课文,寻找篇章之间的联系,整合单元资源。当前教师积极上手的“单元整合教学”和“群文阅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态。“单元整合教学”侧重于课内篇章间的跨越,“群文阅读”侧重于课内外的跨越,在单元的各个篇章或相关主题内寻找彼此的联系,抓住一两个切入口展开教学活动。有了这一教育跨度,教学不再只是一篇篇一节节“教课文”,它用整合的方式让课文变成了“例子”,教师“借题”在学科核心能力上“发挥”,少了内容与情节的烦琐分析,少了空洞的说教,多出时间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有效信息,开展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

跨科。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不同学科教师走进同一课堂,围绕一个核心取向合作教学,这是学科间的教育跨度,简称跨科。有的侧重于“教”的整合,从教育教学的供给侧考虑做跨科:如深谙各学科教学的百科全书式的全科教师,把所有课程融合在一起教;还有“主题式学科整合课”,大家围绕一个主题各学科同台教学。有的侧重于“学”的整合,如获得2014年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的温州市的“整理课”……不论是侧重于教还是侧重于学,学科贯通、教师联手都钟意于“生”的发展。

跨境。指跨越时空,可以是实境,如地域转换,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和公共场馆、走进大自然等,甚至走出所在地区,带着一项项任务边玩边学习。如研学旅行,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也可以是虚拟跨越,如“互联网+”,让教育开始有了“筋斗云”,可以横八千里、纵五千年,虚拟有如真境,学习可以穿越。

跨界。上述四个跨度,严格来说就是主体差异与近亲结合,关联性非常强。与之相比,跨界是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相及,是远亲杂交。跨界的本质是整合、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他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这种跨界可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甚至可以融合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面世。如空气+煤炭=尼龙纤维,在无关中找到相关,在不可能中找到可能。这种跨界可以产生新的物质形态,是对“创”的极致追求。如STEM课程,就是一种跨界突围的标志性的举动。我们还可以与不同领域的对象交往,跨出教育界,携手文艺界、政法界、金融界、企业界、科学界、医学界、传媒界等,为“创客”孕育多项可能。

教育跨度的关键在于“跨”和“度”。积极主动地去“跨”,科学客观地把好“度”,以做好“跨度”的拉伸。

亲焐跨的热度。教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思想观念统领下的组织行为,自己主观意识如果不积极主动,自觉上手,乐于尝试,新的形态就很难进入,更谈不上长期有意而为。教师要自觉开放自我,主动融入这个开放的时代,以兼容并蓄的胸怀,悦纳事物。广泛涉猎各类资讯,探究体验活动,拓展自己的爱好,积极寻找各层次“跨”的可能性。对人,要差异关照;对课,要建立“裙带关系”。除了自己学科整合教学,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做“跨学”研究,主动承担课题开课等任务。还要乐于与人合作,经常开展合作研讨。眼界决定视界,视界决定境界。

知晓跨的维度。“跨”,首先要有包容,然后才愿意去突围。我们不能只有学科整合的概念,做好“跨”必须知晓跨的三个维度——主体、近亲、远缘。跨,首先要关注学习的主体——人,每个学习主体都是个体存在的,具有个体差异性。其次要攀亲,寻找学习内容的教育核心,从新旧经验关联、相关主题关联考虑“跨连”,只要有利于研习与巩固,就不必课课跨文、跨科、跨境,有时文本前后就有丰富之关联,挖透了,用足了,也是极好。最后要结缘,走出目之所及、体能所感之域,向貌似远不可及之处寻找机缘。

胶着跨的黏度。跨度的核心是关联,我们要寻找学生旧知与新知的关联,寻找儿童经验的前后关联,寻找教学内容本身的多维度关联,通过关联让教学内容从单薄走向丰富、生动、系统。比如上蝴蝶整合课,科学老师观察蝴蝶,美术老师画蝴蝶,体育老师体感蝴蝶,思品老师关爱蝴蝶生命,核心都是蝴蝶。其实,更重要的教学重心是相互关联。黏,是跨的意义存在。

拿捏跨的程度。从思维的角度来说,跨度越大越好。大,你就拥有更多的教育粒子,可能你看不到,但实际起作用。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跨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我们的教材有一定的体系,有清晰的阶段性目标;我们的教师有自己的认知特点、表现习惯、个性特征,关联有一定的倾向性。还有我们的教育环境,学校所处的地域资源、家长资源,有它的优势与不足。这是实施跨越联接整合的基础,所以我们得拿捏准跨的程度,不能到处天马行空,要尊重个体的水平,适当相跨,匹配实施。

教育是一项不断擦亮火花的工作,更能实现生命的无限可能,教育,必须活。因此,我们要打开自己的教育跨度,触类旁通,拓展视野,真正实现每个生命个体的无限可能。

(作者系浙江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6月27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