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拳拳的爱国济民之心,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他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杨贤江: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发布时间:2018-07-04 作者:杨 阳 来源:中国教师报

杨贤江(1895-1931),又名李浩吾,著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有《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等专著。

1931年,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在日本长崎病逝,令时人叹惋不已。一方面是因为他很年轻,去世时年仅36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辉煌的业绩。甚至有人认为,他本是可与蔡元培、陶行知相比肩的教育家。他,就是为教育事业呕心奋斗的杨贤江。

杨贤江23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他先后担任斋务助理、教育科助理、图书馆助理等职。他利用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开展少年学会工作。于是,当李大钊等人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成立分会时,杨贤江水到渠成地担任了分会书记。两年后,杨贤江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学生杂志》主编,针对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事业问题,撰写和编发了大量文章,使杂志成为青年学生“生活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杨贤江也被誉为“青年一代最好的指导者”。1923年,杨贤江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杂志,积极向青年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并很快将所思所学付诸实践。

1927年,杨贤江参加了上海工人起义。之后,他流亡日本,并在那里收集了大量教育史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理论支撑,出版了《教育史ABC》一书。两年后,他终于能够回国,便着手编著中国第一本介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著作《新教育大纲》。与此同时,杨贤江还翻译出版了恩格斯的《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山田茂树的《新兴俄国之教育》及平克维友的《苏维埃共和国新教育》等近10部学术著作,并撰写了10多篇学术论文及300余篇教育方面的文章,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阅读杨贤江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他的教育理念深受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浙东学人的“经世致用”思想、蔡元培的“五育并举”以及经亨颐的“人格教育”理论的影响。杨贤江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教育理念。

杨贤江提倡“全人生指导”,目的在于使青年学子养成“健全人格”或“完全人格”。他说,“学生责任是为研究学理,养成完全人格”“盖人生光明,不在为显官、得利禄,惟能全人格者,始为真成功”。在他看来,具备“完全人格”的人,应该是一个“完人”,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完人”还要能肩负改造社会的重任。

杨贤江分析了人的一生要经历的活动,并结合当时中国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生活改造的基本方针:一是要有圆满的人生活动;二是学校课业要与学生的身心要求及社会环境相适应;三是教学双方要有共通的目标和统一的进行;四是要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区别;五是要消除校内与校外的界限。这些方针同时也是“全人生指导”所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遵守基本原则的条件下,杨贤江分析了“全人生指导”的内容。他认为青年人应该追求圆满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可以分为健康生活、劳动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四类。这也是对学生实施“全人生指导”的基本内容。但是,无论哪一方面的教育和指导,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革命的人生观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翻阅杨贤江的论文,纵观杨贤江的经历,人们会发现他所构筑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体系,不仅是对康德之“完人”、小原国芳之“全人”教育理论的继承,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杨贤江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等革命活动,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形成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领域出现了“党化教育”“奴化教育”“教育万能论”等论调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应运而生,运用了科学的教育理论揭露统治者的阶级本质。

《新教育大纲》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批判了 “教育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教育独立说”等超政治的教育观,科学阐明了教育的本质,澄清了教育的效能,揭露和批判了剥削阶级教育的阶级性,论证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阐述了教师、学生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还特别强调,从事革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参加到扫除封建制度残余的斗争中去,参加到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去。

时至今日,杨贤江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一直被誉为“素质教育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家”。

(作者单位系北京敬德书院)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04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