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评价深处是沟通

发布时间:2018-07-18 作者:李大成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又到了学期结束时,学校对教师工作的各项评价接踵而来,好的评价方案既符合教师利益又有利于学校发展,反之则会大大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评价的目的是让每一位被评价者拉近与优秀教师的距离。如果学校人为地给评价结果附加了许多功利因素,此时的评价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我想,评价真正的意义是让教师看到自己与优秀教师的距离,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引导教师不断地向优秀教师的方向迈进,让评价结果成为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评价的核心是公平。评价就是打造一杆“公平秤”,如何打造一杆“公平秤”呢?怎么理解评价中的公平呢?我认为:一是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本身是一种感觉,是一个人的判断。只要能够合理地给每位教师提供判断的标准,公平感就会出现,公平的效果也就会在评价中体现出来。二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超”付出的心理感受,同样的事情自己做和他人做,即使获得同样的效果,但自己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种超出他人付出的感觉,对此学校要充分理解。部分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会存在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的心理是人之常情。

鉴于此,作为评价方案的制定者要广泛征求各个层面教师的意见,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地制造出一杆大家认可的“公平秤”。同时,对被评价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做好解释和换位思考的沟通,只有耐心彻底地沟通,才能扶正质疑者内心的“天平”。

评价的基石是民主。一个评价方案的出台,往往要走过起草、讨论、修改、成稿、教代会通过的历程,甚至许多方案在讨论和修改中要经历多次反复修改,这个过程要充分体现民主,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关注面和商榷面,多渠道听取不同岗位、不同层面教师对评价的诉求。作为评价方案的制定者,要把教师提建议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与教师深度沟通的契机,在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价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不能以校委会成员作为主体,而要充分吸收教师代表,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教师代表来传达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评价结果的公平、真实,最终得到一个全体教师认可的评价结果。

把评价“打开”,让更多教师走近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沟通中达成学校管理的共识,才能最终体现出评价对学校发展起到凝聚人心、推波助澜的价值。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肥城市京城希望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18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