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创建真正的特色学校

发布时间:2018-07-18 作者:曹国栋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们经常出去旅游,到一个地方一般会不自觉地问:这里的特色是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往往正是这些特色才是吸引我们去的重要原因。落脚到学校也是如此,通过特色吸引师生家长的向往,助力学校的发展。前段时间,我有幸被抽调到市里特色学校评审组,对全市100多所中小学建设特色学校的情况有所了解,感触颇多。

一是瓜果不分,概念不明。“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其实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努力方向也是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一所学校可以有多种特色,单单一项艺体特长或某个大奖不是“特色学校”,课堂改革的一次尝试也不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是百花齐放、满园皆春。少数学校和几个学区普遍存在单拿一项艺体特长当作特色学校创建的情况。学校在创建初期,从一项艺体特长着手开始打造无可厚非,但在创建了一两年后,仍拿一项艺体特长说事,没有提炼总结出相应的内涵和文化,这无疑显得步伐缓慢。

二是守着金山要饭,学校特色被淡化了。其实有些学校只看校名特色就非常突出,完全可以从校名中的人物、地域等关键字进行挖掘。比如植庭学校,我们可以从李植庭身上看到园丁精神、红烛精神等;比如乐义学校,我们可以从王乐义身上看到敢为人先、求实创新的创客精神等。在如此丰厚的文化金山里,我们完全可以好好开发出一些学校的特色,如果能持续打造,甚至可以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研学旅行的良好基地。

三是不注重整合,特色不清。有少数学校存在特色定位不清的现象,学校文化被随意改动,未能体现连贯性,甚至出现了断裂的现象。其实,文化是融入学校灵魂层面的,切忌随意改变方向。个别学校的文化概念、文化建设错乱,不注重整合,提出的特色前后矛盾,中长期规划与学校学年度规划脱节,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和文化特色打造。有些学校日常活动很多,课程也很丰富,特长培养比较成功,但往往学校文化与师生活动脱节,没能很好地整合到一起。例如海洋文化,相应提炼是宽广、渊博、深邃、蓝色等,落到具体的成人仪式上,可以叫作“海洋文化·成人仪式”课程,希望每名学子在成人后都具备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大海一样渊博的知识……同样,在打造学校党建品牌时,应结合自身的文化和特色一脉相承地进行打造,不能形成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这样易加重教师负担。试想,如果我们在学校层面将文化做好了、做足了、做透了,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打造学校特色呢?

从特色项目入手打造,做出特色大文章。某小学跳绳运动开展得很好,师生参与度高,获得过许多奖项,通过这一项活动,增强了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么可以把跳绳运动“阳光向上、团结一心、永不言败”等精神提炼出来,再把这些精神落地到课堂、课程中,由此形成学校独有的“绳”文化,如此创建特色学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理,某校篮球活动开展得很好,通过篮球运动能联想到拼搏、友谊、团结、默契,然后梳理到精神和文化层面,以此整体构建学校课堂、课程体系。从打造特色项目入手,深入进行挖掘、提炼,范围覆盖到全校师生,最终形成特色。从创建特色项目学校,到创建特色学校,这是可行之道。

从自身特点入手打造,为学校发展助力。一是从校名入手进行挖掘,如圣城中学提炼出“三圣文化”,建桥学校提炼出“桥”文化等,然后形成课程体系,落地到师生中,特色明显,品牌凸显。二是从本地资源入手。像牛头的学校,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构建红色文化;羊口区域的学校,挖掘海洋资源构建蓝色文化;侯镇某小学片区内曾出现过一位抗日名将,然后由此挖掘出学校的奋战文化……这都是好的方向,后面持续辅以内容和内涵,假以时日,特色自现。自身挖掘有难度的学校,可以尝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能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提供助力。

通过特色学校建设,引发每个师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如此,师生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每名师生都能从中找到归属感,体验到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主力军。有人担心,这样会加重教师负担,其实不然。一些从细处着眼的学校文化会让每位教师感到自己的学科、课堂属于学校文化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工作还是那些工作,但教师们的感觉完全不同。同样的工作,为什么不想办法让他们快乐地去做呢?乐观的教师能影响到孩子,孩子有发展才是我们每位教育者的初心。

通过特色打造,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和改变,更看到了教师的主动、自发和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孩子成长的面貌,正是这一个个亮点组成了特色学校的内涵,打造了学校的品牌。

(作者系山东省寿光市圣城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18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