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吕思勉:历史学界的璀璨明珠

发布时间:2018-07-18 作者:赵成昌 来源:中国教师报

吕思勉(1884-1957年),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国学大师。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代表作《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

吕思勉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一生勤勤恳恳,孜孜以求,为中国现代历史学术的研究发展与教育推广作出过重大贡献。他从不标榜任何学派,而是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同时,吕思勉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即现在的江苏省常州市,很小就入私塾读书。12岁时,因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5岁,他考入阳湖县学。16岁,他自学古史典籍,以求系统了解古代人文历史和政治制度。学习中,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各类古代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版的报刊和杂志,还善于学习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

吕思勉的教书生涯从上世纪初开始。他的一生似乎就做了两件最重大的事:教书与著述。他先在常州私立溪山两级小学堂教书,执教国文和历史。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当时就在该小学堂读书,对于吕思勉的讲课印象深刻。后来,赵元任在美国的一次演讲会上曾经深情地回忆1920年在火车上重遇的情景,“那时就像见到自己家中的长辈一样”。的确,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吕思勉都是这样一位如父如母的长者。后来任教光华大学,他的衣着打扮、行事风格一如既往。跟随了吕思勉多年的李永圻这样谈论抗战时俩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一个年老的先生,夕阳西下,穿着长衫,有点病态模样。李永圻说,老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前清的秀才,民国的教授,别的没有什么。”不过,学生们却发现老先生是教师中最能接受新思想的人。

吕思勉虽然以执教为业,但坚持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喜欢从生活细节入手,着眼推进社会改良。他一生的史学著作十分丰富,尤其以《白话本国史》影响巨大。该书约60万字,是吕思勉在自己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基础上写成的中国第一部白话文通史著作。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随后不断再版。这本书除了对历史重大事件鞭辟入里地分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收集丰富的“常人常事”材料,概括而系统地论述了历史上的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和衣食住行的源流与演变。由于通俗易懂,这本书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时代特征,从而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成为青年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因而,《白话本国史》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就是因为这本书,让这位大学者吕思勉竟然被告上法庭,差点引来牢狱之灾。因为书中有对秦桧和岳飞的不同评价引来一些争议。这本来是属于学术研究范畴,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难免注入浓厚的政治色彩。好在江苏高等法院认为,《白话本国史》的议论“虽未适当”,但出版在东北失地之前,所以并非别有用心,没有触犯法律,决定“不予处分”。

吕思勉是一位文史底蕴深厚、信仰顾炎武治学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观影响的史学大师。史学界公认他是书籍读得最多的学者。他的国学基础虽然深厚,但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五四时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深深地影响了他史学著作的语言风格。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史家也开始尝试运用白话文撰写史著。

同时作为教育家,吕思勉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他执教讲坛长达50多年,先后撰写了大量的历史教科书、教辅用书以及历史通俗读物,成果丰硕。他的教育对象涵盖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各个层面。他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求知过去,明白现在。通过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他对于中学历史的课程设置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历史教学观念和方法;同时,他对历史考试也提出极好的想法与建议。吕思勉的一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不仅给后人留下丰富深厚的学术思想,而且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

(作者单位系安徽无为县襄安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18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