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提出“三性教育”,即以培养学生“人格力、学习力、 创造力”这三大素养为重点,以完成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教育性任务、学科性任务、创新性任务”为总目标的现代教育。在“三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龙泉驿区建设“三课四学”模式,即“首学、互学、群学和共学”四个学习的基本环节。这项教育改革实践,抓住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教育发展的主题“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根本,在公民教育层面重点关注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层面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三力”为基的育人目标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明确新时代育人的基本目标。我们在研究国际国内现代教育发展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后,提出了课堂教学育人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才素养。
人格力,是出入社会的关键素养。在立德树人的总方针下,我们提出以“人格力”来表征公民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三性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友善态度、合作意识和互助能力等,主要列出了“热情友善、乐观自信、合作互助、自觉刻苦、勇敢诚信”等具体要点,供教师在课堂上特别关注。
学习力,是生存发展的关键素养。在国家课程实施计划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以“学习力”来表征文化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三性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等,主要列出了“观察体验、阅读思考、模仿选择、探究交流、实践操作”等要点,供教师在课堂实施中重点培养。
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关键素养。在小学阶段“三性教育”系列活动中,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因此,我们用“创造力”来表征人才素养,列出了“独立自主、随机应变、质疑反思、求同存异、新颖奇特”等要点,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培育。
以素养为本的“三性”任务
做好公民教育,是实施现代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于是,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任务。
教育性任务:发展人格力,培育公民素养。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性任务,它是以公民素养人格力培育为根本,从学生生命成长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按照公民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求,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体会知识产生与获得过程和方法,体验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性任务:发展学习力,培育文化素养。现代人的特点是有知识、有文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这样的文明人,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科性任务,它是以文化素养学习力培育为目的,从学生学习动机、智力成长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按照公民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同时,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等方面彰显自身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习得利于终身发展的学习力。
创新性任务:发展创造力,培育人才素养。国家要求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创新性任务,它是以人才素养创造力培育为核心,从学生个性成长和特长发展的角度,按照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习得知识、技能、方法以及生命成长与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初步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这里,学科性任务决定学生的基本能力,教育性任务决定学校的价值方向,创新性任务决定国家的发展高度。
以“三课四学”为径的教学模式
在当今课堂教学理念泛滥、模式繁多的现状下,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定力,在课堂革命的过程中,构建了“三课四学”课堂教学模式。
以“三课”建设为手段,重构现代学科课程。在小学原有按教材内容安排课时教学的前提下,为了让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有着落,避免教师在传统课时安排中不敢让学生放开探究、质疑问难的状况,我们尝试将教材内容的学习分为单元课、学时课和整合课。
我们主张的“三课”,以国家课程规定的学科和课时量为基础进行综合设计,不挤占学科,不挤占课时,不挤占课外活动时间。提倡先学后教,提倡“学深讲透”,提倡合作学习,提倡师生互助,提倡减轻课业负担。
单元课:知识概览,领悟式学习。借助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经验,各学科采用一课时或半课时组织学生概览各单元学习内容,形成单元学习要点结构框架图,把过去复习时才进行的“知识整理”和“结构认知”提前到学习的开始,从整体到局部,系统研究单元内容,同时要求学生提炼出自己最想学习和掌握的“关键性问题”,然后放在学时课进行充分研究、讨论和交流。
学时课:内容研磨,探究式学习。借助探究式学习模式,将单元课归纳出的核心学习要点和关键性问题,按照“解决大问题”的思路,分几个课时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以“假设——验证——结论”等科学研究的方式,深入探究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来龙去脉,全面解决本单元各类知识的认知与形成问题。
整合课:能力提升,拓展式学习。我们借助传统的练习、复习、讲评课的有效方式,将前面单元课和学时课形成的知识、思想、方法等进行综合性和实践训练,解决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形成、认知拓展、巩固深化、能力提升等一系列与学习力和创造力相关的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
以“四学”组织为途径,重构现代学习范式。我们在研究了国内外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综合各级各类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解决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四个阶段性学习活动。
首学:主要规划为预习与先学的内容,解决“知道了什么”和“还想知道什么”的问题,为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作出具体规划。首学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外与课内的首学任务,即使学生完成了课外首学任务,教师也要在课内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独立首学,以保证所有学生的首学效果。
互学:主要规划组内学习内容,解决“学会了什么”和“还想学会什么”的问题。互学过程中,通过组内学生的互相启发、补充与交流,使学习向纵深发展,同时将个体学习成果转换为集体学习成果。这里的小组建设、设计组内学习的任务和组员学习的分工合作安排成为教师掌控课堂的关键。
群学:主要规划小组向全班交流的内容,解决“掌握了什么”和“还想掌握什么”的问题。群学过程中,通过集体汇报、组间质疑、互动答辩等活动,将小组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班学习成果。这里,教师的专注倾听、信息采集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下一步的前提。
共学:主要规划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小结、知识应用、内容拓展、质疑反思等内容,解决“解决了什么”和“还想解决什么”的问题。在“互学”“群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发现和研究学生交流的亮点与不足。“共学”环节教师除了全面肯定学生的亮点外,在指出学生学习的不足时,主要要把控三点:一是学生没有讲到位的,教师讲到位;二是学生讲错了的,教师讲正确;三是学生讲偏了的,教师要纠偏。
在整个“四学”过程中,教师的等待是激发学生思考和控制课堂的良好策略。
以“三题”研究为重点,重构现代学习内容。教育理念为什么很难转化为教学行为?关键在于学习任务的分配与落实。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所有理念的贯彻和素养的形成,都是通过一个个学习课题或一道道教材例题、问题、习题实现的。
例题:例题设计要涵盖知识的基本内容和素养的基本内容,关键词是“典型”。通过让学生研究例题的典型情境、典型现象、典型事物、典型活动,从而获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习得公民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才素养。
习题:习题设计要起到深化认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拓展水平的作用,关键词是“有效”。通过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基础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达到“巩固认知”“迁移应用”和“实践创新”的目的。
试题:试题设计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价,关键词是“诊断”。试题要能检测出学生的基础素养、发展水平和发展差异,以便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改进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法以及态度,改进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与管理。
我们要学习高考命题和PISA测试命题的方法,采用“五度”法设计例题、习题和试题,即“易、稍易、中、稍难、难”对应国家学业监测的“E\D\C\B\A”五个等级。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按照“正态分布”模型,对学生实施“五度学习”“五度练习”“五度测评”,确保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得到公正的待遇,改变学习中的“优生培差生”或“差生陪优生”的不公正学习现象。
另外,现代教育评价无论是对学生、教师、学校,都不是以单一标准进行评价的。因此,我们借助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三性教育”的课堂实践进行教育督导与教学评估。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2日第4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