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生命之光

发布时间:2018-08-29 作者:毕 寒 来源:中国教师报

求学生涯,朝夕相伴时日最多的是老师,他们是我生命中的光,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我一直喜欢文字,教过我的老师中对语文老师的记忆最深刻。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人师者对学生的真挚深情,这些对我日后成为教师教学生,亦有重大影响。

其中,记忆最多最深的恩师是郝老师。

郝老师是我的初中班主任,教语文。恩师教我时,已经是40多岁的年纪。记忆中,她微微发胖,长得不算漂亮,又不苟言笑,同学们都有些怕她,只有我与她关系密切,敢于和她说笑谈话。

她是我见过最为规范严谨的老师。她的备课本订得极厚,字写得方方正正,很大很工整,没有一点模糊,而且一律用蓝钢笔写。写备课本时,她还在纸底下用横格纸垫着,生怕写歪了。她的课上得极为详尽,虽不够有趣,但内容充实,她在课上拓展许多课外知识,奠定了我日后学语文的基础。

初三时,一位张姓男老师成为我的语文老师。

张老师个子不高,但能量不小,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更特别的是,他用普通话带我们读课文,那在当时的乡村是一道风景。记得他读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的“麦浪”时,那圆润的发音,那嘹亮的嗓音,那稳重有力的表情,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出现。

张老师那满腔热情的课堂,有趣有激情,这对我日后的教学工作有重大影响——我也始终能以最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

高中时教我的语文老师,很巧也都姓张。

年轻的张老师是我高一、高二时的语文老师,高大英俊。他的课如行云流水,语言表达好,知识面广,引领我认识了不少现代文学大家,他的解读常常让我入神,甚至目瞪口呆。自此,一颗热爱文学的种子深植我心中,我痴迷于文字中不可自拔。

现在,我的课堂也更多地倾向于与学生谈话聊天,解读文本,谈各自的感悟。对课本之外相关知识的解读补充也比较多,这些都是源自年轻的张老师对我的影响。

高三时,年轻的张老师生病了,一位年龄很大的张老师代替他给我们上课。

这个张老师头发几乎全白,脸上皱纹颇多,但他软语侬侬,让人很是沉醉。每次读到辛弃疾的词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时,我总是能想起这位张老师,他好脾气如邻家爷爷,让我感受到长者般的温厚慈爱。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总会不时想起几位恩师。他们的正直善良,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的身体力行,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不断思考……让我在教学工作中时时谨记、不敢懈怠。

如果说我在教学中有那么一点点成绩,在做人上有那么一点点坚定的善良与正直,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那都得益于若干年前恩师们对我的引导,这是他们留给我的一笔财富。

直至教学工作的第二十五个年头,我一直爱着我的工作。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9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