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文化自己开口告诉孩子

发布时间:2016-02-02 作者:本刊记者 牧风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我们为什么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因为文化是每一个人的根。”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幼儿园园长其木格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史无前例地受到外来文化的高度影响。对于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影响尤为深刻。

“目前,民俗文化教育在孩子的生活中被淡化、弱化,是我们教育的一大损失。而民俗教育是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内涵,使孩子们从小在学校就受到民俗文化、民俗风俗习惯的熏陶。”其木格说。

其木格园长的想法,代表了一大批锡林郭勒盟教育人的心声。锡盟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在当地,结合本地区实际,将蒙古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具体做法处处见细节、见真章。最关键的是,这些做法已经浸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娃娃开始,把握教育关键期

在西乌珠穆沁旗幼儿园对外宣传的办园特色里,两种不同来源、不同风格的特色并列其中——蒙台梭利教育与蒙古族风俗。一中一外,怎么就能巧妙相融?

其木格园长介绍说,幼儿园在每天的蒙台梭利自选活动中,专门开展蒙古族传统游戏——嘎拉哈游戏、蒙古象棋、摔跤、蒙古族民俗用具介绍、服饰表演、牧区生活等。“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对蒙古族传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接触。”除此之外,幼儿园每星期还有一次集中的民族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包括民族习俗、地理、德育等。为了服务以上活动,幼儿园还基于蒙氏理念创造性地制作了民族教育的延伸教具,深受孩子们喜爱。

在锡盟,和西乌珠穆沁旗幼儿园一样,从学前阶段就对幼儿进行民俗特色教育的幼儿园还有很多。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就从母语教育着手,开展国家级课题《通过讲故事培养幼儿语感》实验研究。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幼儿良好的听说习惯和概括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园教师编写的“蒙古语言课程改革教材”今年5月经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教材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计划于年底出版发行。

在这些幼儿园看来,要继承优秀的蒙古族文化就必须从幼儿教育抓起。3至6岁是儿童智力开发、能力发展及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样的关键期,培养孩子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将对提升幼儿知识素养、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形成健康生态观和养成文明习惯等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资源,系统打造校本课程

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途径中,学校教育起着主渠道作用。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蒙古族文化的学习与浸润显得更具体也更系统。

东乌珠穆沁旗是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长调之乡”、“搏克的摇篮”,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从2004年开始,东乌旗蒙古族实验小学开发了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校本德育、文化传承等校本课程。学校教科室主任哈斯额尔敦表示,通过不断修改、完善,目前该校已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体系。

首先,必修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按年级开设,并明确德育目标。一年级开设“乌珠穆沁游牧文化生产用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乌珠穆沁传统游牧文化产生初步认知”。二年级开设“蒙古箴言”,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懂礼节、讲文明”的好习惯。三年级开设“蒙古象棋”“乌珠穆沁游牧文化习俗”,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规则、敢于争先”的品质,以及“深入的学习和传承乌珠穆沁部落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习俗”。四年级开设“乌珠穆沁地理”,培养目标是“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五年级开设“乌珠穆沁长调”“乌珠穆沁之韵”,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学会审美”的健康人格。六年级开设“蒙古族历史和乌珠穆沁历史”,德育目标是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其次,选修校本课程注重特长培养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必修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乌珠穆沁长调》《蒙古族舞蹈》《蒙古象棋》《搏克》《马头琴》《古筝》《扬琴》《火毕斯》《四胡》《三弦》等选修课程,利用民族文化兴趣社团活动带动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成为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这么多的校本课程,要真开出来可没那么容易。哈斯额尔敦介绍,学校的经验是——将校本课程开设基础建设作为保障,推进校本课程的发展。学校还建立了民俗教育基地,基地同时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民俗教育教学,由本校教师讲授、学生家长座谈以民俗专家授课等组合方式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民俗教育。

除此之外,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走廊布置还以民族文化为主线。比如一楼布置展示了具有乌珠穆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二楼主要体现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多样化拓展,从课内走向课外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主渠道,但绝不是唯一渠道。

镶黄旗蒙古族中学为了弘扬以学为本、以德为尚的办学理念,努力建成民族特色突出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民族缝纫屋、迎宾屋、原生态艺术屋、游牧器具屋、奶食屋等象征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5个蒙古包构成了学校的校园游牧文化区。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校园游牧文化区专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在“民族缝纫屋”,学校返聘了退休的苏布达老师作为辅导老师,用她编写的《蒙古民族缝纫》一书作为校本课教材开展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帮助师生对蒙古民族传统缝纫技艺的了解。“迎宾屋”主要对察哈尔民族日常礼仪等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传承教育。“原生态艺术屋”主要进行民族乐器讲解和介绍,开展蒙古长调、“潮尔”和马头琴、火不思、扬琴、蒙古筝等民族乐器兴趣小组活动。“游牧器具屋”主要展示蒙古民族游牧生活中的生活场景和所用器具,并对生活器具的名称、作用和结构进行详细介绍。“奶食屋”对察哈尔奶食品加工程序、品种、用途等进行全面讲解,通过实践活动使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基本掌握察哈尔奶食品的制作流程。

在课外活动开展方面,学校还先后成立了民族缝纫、喜塔尔、长调、舞蹈、火不思、马头琴、篮球、排球、足球、绘画、美术、书法、摄影、搏克、射箭组等多个兴趣小组,并安排了专门的指导老师和活动室,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有课时、有安排、有计划、有活动。

为了创新民族教育特色,学校还对课间操音乐进行了重新制作,制成了蒙古音乐配乐的广播体操和“阿斯尔”音乐的跳绳舞,调动了广大师生参加大课间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学生喜爱民族音乐的良好兴趣爱好。

锡盟教育人有这样一个共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特点。他们把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塑造民族精神气质、民族文化意蕴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下成长,是孩子自尊和自信成长的必由之路。”西乌旗蒙古族第二小学校长贺希格尼玛如是说。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6年第一期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