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强基固本 以人为本 服务社会

发布时间:2016-02-02 作者:朝格蒙 特约记者 郝伟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踏着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春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也迎来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十三五”。

勇于开拓进取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人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在追逐梦想的职教征途中,一次次华丽转身,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连续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授予“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以高职高专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并荣获“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数十年的风雨阳光路,始建于2003年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宛如一棵大树,在职业教育大发展中伸枝抽叶,在打造特色与勇于创新中枝繁叶茂。如今,学院已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3127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41%。设有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草原生态与畜牧兽医学院、体育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和蒙古文化研究所、畜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等30多个研究机构。本着专业服务产业的原则,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开设蒙医学等5个联办本科专业、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畜牧兽医等39个高职专业和蒙古语播音与主持等28个中职专业。已经逐步成长为专业结构比较合理,人才培养水平逐年提升,双语教学特色突出的地区性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

立足可持续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深化内涵建设

“后发”不是落后的理由,“赶超”需要破题的智慧。曾经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起步晚、底子薄,与自治区其他同类高校相比,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相对滞后。面对诸多劣势条件,“办学条件是基础,内涵发展是根本”成为了全校上下的共识,“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成为学院生存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这一点,2010年起,学院在盟委、行署决策部署下开始新校区建设,2013年8月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学院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10亩增加到现在的1610亩,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4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7万平方米,新校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起点较高,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

“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内涵发展为核心任务,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点,彰显现代职业教育的产学相结合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院‘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掷地有声,而实现这一目标,质量是关键。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学院着手实施“三项工程”即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工程”,每三年投入1300万元,实施“质量工程”,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每年投入200万元,实施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程”。近五年,学院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投入超过了5000万元。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形成了畜牧兽医、民族文化、民族教育、能源电力、煤化工、民族医学与护理等几大专业群,建设了装备制造、畜牧业工程等七个实训中心,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学院的办学条件,包括实验实训设备,能够满足高质量的办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需求,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为一所地方民族高等职业院校,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始终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己任。锡林郭勒盟有20.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103.6万人口,其中30%是蒙古族,是蒙元文化核心区、蒙古语标准音所在地,蒙古族民俗文化资源富集。在民族教育领域,学院既有民族教育基础,也有一定的民族教育实力;既承担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使命,也承担着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如今,牧区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都需要大量蒙汉兼备的技能型人才,而发展民族教育,也早已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办学使命。

从教育教学入手,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建设蒙汉兼通的双语师资队伍……目前学院蒙汉双语师资达52%。为促进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弘扬,学院调整院系和专业设置,增设了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学单位,增设了民族体育、民族艺术等专业。同时,学院编译出版蒙古语专业教材、教辅材料,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目前,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学院发展的亮点,学院蒙古族生源分别来自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东北三省、云南等省区;全部中职专业、39个高职专业中21个能够实施双语授课;4个自治区品牌专业、4个自治区教学团队均可实施双语教学;9位自治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中6人能够承担双语教学;2011年以来资助编译出版、印刷发行蒙古语专业教材、教辅材料270余种,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彰显了民族教育的特色。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融民族文化教育于校园?学院通过开展彰显民族文化元素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多元、和谐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察哈尔文化研究、蒙餐文化研究、蒙古马文化研究等具有浓郁地区与民族特色的文化研究,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面向全院师生开设蒙古语会话培训班,营造蒙古语学习环境……此外,学院在新校区布局与设计、建筑装饰、图书资料购置等方面更加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实现环境育人。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现平等就业

职业教育出口畅才能入口旺,为形成招生就业“进出两兴旺、两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学院本着“成就每一个人”的育人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立足于服务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民族语授课学生两个能力提高,即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能力和适应高技能岗位的就业创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管理上,学院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发展需求,蒙语授课学生入学开始即实施蒙汉双语授课,循序渐进,形成了“蒙语授课—蒙汉双语授课—纯汉语授课”的培养模式;鼓励蒙古语授课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针对学生实际及需求开设选修课,不断提高蒙语授课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实施教学管理改革,以选课制为突破口,实行混合选课、混合编班和小班制教学。目前,蒙古文化与艺术、民族体育等专业大多实施小班制教学,学生得到更多关注与指导,能力显著提升,为平等就业奠定了基础。

落实就业保障机制,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严格落实“三个第一责任人”制度,即学院主要领导是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系院校主要负责人是本系院校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本班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保障就业工作“四到位”,即组织与领导到位、就业保障条件到位、就业指导工作到位和就业信息收集到位;学院还制定了《“一对一”就业指导方案》。这些措施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蒙古语主持与播音专业毕业生乌义罕现任锡盟电视台《广角》栏目的主播、责任编辑,被称为“草原上的百灵鸟”;护理专业新疆籍蒙古族毕业生艾尔登毕力克获北京首钢医院“十佳优秀实习护士”称号并留院工作。

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助力学生成功创业。学院在每年投入30万元资助学生创业就业基础上,又投入200多万元专项经费成立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无偿提供给学生创业使用,目前基地入驻23个创业团队中15个项目负责人是少数民族学生,带动就业111人,其中76人是少数民族学生。近几年,学院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在校生呼和诺民成立了“锡林浩特市蓝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带动40多人就业,公司净资产已达100万余元;毕业生明月创办的“锡林浩特市金算盘财务有限公司”,为锡盟地区20多家企业提供财务、理财等服务。

登高复望远,奋斗无穷期。“十二五”期间,学院共培养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13083人,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609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7%,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在我盟农牧业生产一线、行业企业、社区都有我院毕业生,一部分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2014年学院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围绕大局服务社会承担高等教育的使命

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是边疆繁荣稳定的基础。学院结合国家、自治区向北开放的战略需要,以总书记视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作为,承担高等教育的使命,努力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蒙合作方面。学院利用区位优势和双语教学优势,积极开展与蒙古国的交流合作。2015年3月,自治区向北开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在学院成立了“对蒙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学院先后与蒙古国农业大学等12所院校、9家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签署协议,开展师资培养、学生研修等合作;与蒙古国农业部、乳业协会及相关省份开展现代畜牧业实用技术、蒙医五疗术、畜种改良、疫病防治、机电设备维修等培训,2015年已培训蒙古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1074人次;积极开展蒙古国留学生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留学生186人。

——技能培训方面。按照国家、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要求,建立了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中蒙俄青少年国际足球训练基地和自治区级的蒙古语标准音培训基地、乌兰牧骑培训基地、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基地等,开展蒙汉翻译人员培训、全区乌兰牧骑队长培训、国际青少年足球赛事等活动,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做出了应有贡献。学院每年根据社会需求,完成行业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两后生”与转复军人岗前培训等社会培训3万余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1万余人次。

——技术服务方面。根据2017年我盟2条电力外送通道建成投产,与之相配套的电厂每年将产生约2700万吨粉煤灰的实际,经盟委行署批准成立了锡林郭勒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展粉煤灰的科学利用研究,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社会发展。积极引导教师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为牧区医务人员开展“蒙医五疗术”专题培训;为牧民提供焊接技术、汽车修理等经常性技术指导;为驻地企业提供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提供技术与人力支撑,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根据我盟牧业生产需要建立起疫病远程诊疗服务机构,在全盟范围内为牧民养殖提供饲养与疫病诊疗提供帮助。截至目前,2015年学院教师为农牧民、驻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达1000多人次。

吹尽狂沙始到金。历经了数十载的时代变迁,积蓄了60多载的厚积薄发,砥砺了13载的拼搏蜕变,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以她卓尔不凡的执着、果敢、魄力赢得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转身。如今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勇气,去践行几代民族职业教育者的育人信仰;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自信,去担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跨越的使命;已经蕴含了足够的热忱,去承载无数草原儿女,心怀家乡、建设边疆、志达四方的“中国梦想”……

《中国民族教育》2016年第一期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