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引领 内涵扎实 共建共享
——记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互联网+智慧工场”
2016年,浙江省“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大任务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此,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强智慧校园环境建设、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以信息化推进精准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面发展智慧教育,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从2011年开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高职土建类专业校内实训建设中,建成了集建筑结构智能认知平台、施工工艺虚实一体平台、岗位综合训练实务平台、现场项目空中对接平台、实训教学开放管理平台于一体的能认知体验、能仿真模拟、能实际操作、能自主学习、能智能考核的“互联网+”校内实训智慧工场,紧扣专业特色,直击教学难点。该成果获得了2016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大平台支撑教学实践
建筑结构智能认知平台。通过钢结构大跨度车间、1:1半成品框剪结构工程等实物,将行业所需的土建类专业学习要素体现在真实工程中;商业开发3D空间思维训练系统等。实现“实物模型+仿真软件”融合,也为新进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培训服务。
施工工艺虚实一体平台。通过基坑支护、主体施工等虚拟互动实训系统,线下完成施工工艺的网上自主训练;在工种实操区中,提供钢筋工、砌筑工等工位,完成钢筋翻样、墙体砌筑等工艺实操。实现“虚拟互动+实际操作”融合,也为各类技术技能工人的工艺培训服务。
网上施工工艺的仿真训练与智慧工场的工种操作训练
岗位综合训练实务平台。结合施工员岗位群仿真模拟系统和现场项目实际操练仿真系统,将工地施工员等主要岗位实操实境模拟再现。实现“情境模拟+岗位体验”融合,也为现场技术人员岗位综合能力培训服务。
项目现场空中对接平台。施工现场远程系统和招标投标现场系统,将课堂现场学习进程同步和专兼教师同堂教学同步,企业资源最大化的用于教学,企业技术骨干远程指导学生。实现“学校课堂+现场课堂”融合,也为校企深度合作服务。
实训自主开放管理平台。智慧工场实现全天候开放,大数据实时分析、追踪学习轨迹。实现“自主实训+智能考评”融合,也为企业培训质量做好数据统计和反馈服务。
全天候开放的实训智慧工场
五大原则保障“智慧工场”
先进性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顶层设计,将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与实训场地互补,解决当前教学、实训等环节存在的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
规范化原则。“智慧工场”的建设按照国家规范和要求组织好设计和施工,使场地本身成为样板工程。
适用性原则。“智慧工场”和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建立在土建施工类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实训建设基本要求,以专业群共享项目为主,体现场地的绩效,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阶段性原则。在建设理念上,前瞻性与适用性相结合,按照规划,分清主次,难点先建,边建边用,不断完善,积累数据,做好跟踪,稳步进行,促进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持续性原则。创建了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管理,技术联手、案例联动、标准联合的机制,建立三方合作联盟(院校间、校与生产企业间、校与IT 企业间),确保“智慧工场”不断完善;多种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实训平台对全社会开放共享;大力推进建设成果的商业转化,很好地服务了人才培养,也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大突破实现融合发展
破解了实训教学的难题。智慧工场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土建类专业实训项目千变万化,无法随地认知;隐蔽工程较多,无法随意解构;工地现场复杂,无法随心交替。
深化了实训建设内涵。“互联网+”思维模式,实现了虚拟仿真教学、自主选择实训、线上线下联动、实时考核评价反馈、追踪学习轨迹,紧扣专业特色,直击教学难点,使基地建设从单纯的硬件建设上升到软实力的提升上。
拓展了实训基地的时空。“智慧工场”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打造了极富魅力的实训“空中课堂”,实现“学校课堂+现场课堂”相融合,解决了土建类专业实训的困难,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和效果。
提升了实训管理的档次。通过团队语音讲解系统、二维码标识系统、智能导览系统、在线学习系统、自主考评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将智慧工场全天候开放和实时数据分析相结合,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动态反馈学习效果。
夯实了校企合作的层次。建立“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管理,技术联手、案例联动、标准联合”的资源建设机制,校企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使得“智慧工场”的五大平台站在了商业化开发和建设高度,保证了高质量。
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学生实训效果显著。智慧型实训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实训热情,探索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第二专业课程选修、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促进其养成了自我学习的习惯。
专业实力稳步提高。通过省级示范专业建设、省级优势专业建设和国家骨干专业建设,智慧工场有力推动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代表的学院土建类专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各专业推进教学改革、课堂创新,重点探索了数字资源课堂、远程空中课堂、虚拟情境课堂和实时视频课堂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2012-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教学业绩考核中连续三年均获A级。
师资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广大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互联网+”校内实训智慧工场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训教学改革能力,多名教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奖励,获得与智慧工场相关的软件著作权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人才质量持续向好。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2012年以来,学院代表队三次荣获全国识图技能大赛团队特等奖和个人特等奖,其中2014、2016年团队排名全国第一。2013年,学院学生参赛队作为全国高职院校首支,也是当年唯一一支高职参赛队,入围全国第七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决赛,并荣获二等奖。
创新服务彰显价值。在“互联网+”校内实训智慧工场的推动下,学院其他专业通过开发智能水务管理教学系统和农村污水一体化处理微缩模型,打造了污水处理实训“现场课堂”。利用这些建设项目,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高质量提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3年来,在浙江、四川等省份及地区建立了村镇污水治理省示范项目,服务涉及100余个乡镇,3000多个行政村;通过服务,使得管理人员数量降低90%、能耗降低30%、设备寿命延长3-5年,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示范辐射广泛引领。“互联网+”校内实训智慧工场建设完成后,帮助新疆建院等7所对口院校进行了9项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设计和建设指导工作;从2012年投入使用到2016年1月底,接待上级部门和兄弟院校考察学习达2397人;案例入选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P20)。学院与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发行“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实训/评价系统”等系列软件,截至目前产品销售额已突破1100余万元,被全国160余家院校和企业采用,为企业员工技术培训近5000人次。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开始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率先开展的校内实训“智慧工场”的建设与实践,为高职土建类相似专业的基地建设探索了新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沈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