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守初心筑农魂,思政课程助力培育龙江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2-05-18 作者:姜桂娟 刘玉兵 吴英 赵林琳 阮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是发挥课堂育人阵地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从单一思政课延伸扩展到所有课程,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必然要求。

当前,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人才。涉农院校如何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农科建设;如何把握好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拔节孕穗”关键期,破解学生“爱农”情怀不深、“学农”兴趣不高、“兴农”落地不强等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厚植学农爱农务农兴农情怀,坚定服务“三农”理想信念,肩负兴农报国使命,让学生从认知、认同、内化、践行到传承;如何打造一批有温度、有热度、有情怀的专业课课堂,激发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真正成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农业经济学院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以15项省级课题为依托,以国家级涉农骨干专业、国家高职示范校、省级双高院校等11个项目为牵动,系统化推进三全育人。从2009年推进大德育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到2017年系统化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形成了以大国“三农”情怀、工匠精神和农业职业素养为核心的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了思政渠道拓维,促进了农业职业人才核心素养“软实力”的进阶提升。学院创新了基于大思政格局的“四维三位五环”课程思政工作路径,“三融两联动”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农魂匠心”素养培育体系,开发了《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手册》,探索形成了基于“现代种植、现代畜牧、绿色食品加工、农业经济贸易、农业信息化”五类不同专业群的课程思政价值范式,打造了一批优质课程思政资源。

系统设计,围绕课程思政开展系统布局

注重研究支撑,理论先导。2009年以来,学院项目组共完成《高职院校“大德育”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农业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等15项省级课题,形成了大德育体系、校园文化、大学生价值准则、核心素养、培养模式、课程思政等系统化课题群,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

强化顶层设计,提高站位。一直以来,学院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三全育人的有效抓手,与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国家粮仓战略和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定位和使命紧密结合,纳入学院党委中心工作加以推动,制定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召开“三全育人”推进会、课程思政团队阶段总结和表彰会等,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营造了学校有氛围、专业有行动、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支持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

纳入涉农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推进。经过13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历经了由自发到有序,由试点先行到整体推进,由单一课程探索到专业(群)全面深化三个阶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与第二课堂活动,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相关企业合作完成省部级教改试点项目11项,形成了铸魂育人系列实践成果。

破解服务“三农”理想信念不坚问题,培育“大国三农”情怀

注重文化浸润。学院积极建立“精神、制度、环境、行为”协同推进的“芍韵农情、铸魂塑人”农经文化育人体系,形成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价值引领、育人管理、服务产业“四融合”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将爱农情怀、奉献精神代代相传。

强化价值引领。坚守“为农”初心,传承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北大荒精神,探索出基于不同涉农专业群课程思政价值范式。

强化素质养成。在教学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工匠精神,提升四项能力(认知、合作、创新和职业能力),打造素质养成课程6门。

夯实耕读传承。构建“1(宣传教育)+R(劳动实践)+S(日常养成)”劳动教育体系,成立24节气协会和乡村振兴研究院,深挖耕读文化意义与价值,设立耕读讲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破解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不清问题,创新“四维四位五环”课程思政工作路径

健全四维组织体系。学院党委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三全育人总体部署,融入双高校建设等重大项目中,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和农魂匠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联动、中心牵动、系部推动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了根本保障。

构建“课程+专题+项目+活动”四位一体培养体系。一是深挖课程思政,基于专业或专业群系统推进;二是强化专题引路,开展乡村振兴等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开设“师魂匠心”线上文化讲堂;三是注重项目引导,通过党建示范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带动学生成长;四是推进实践体悟,打造了“电商下乡”等服务品牌。

实行五环实施步骤。一是制度规范,学院制定了《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等系列文件,为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施工图;二是科研先导,共立项148项校级、15项省级课题;三是团队作战,构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1+1+1”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四是典型示范,获批3门国家级、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五是全员提升,召开培训会、经验分享会和推进会,将课程思政改革持续深化。

破解课程思政深度不够的问题:健全“师资+资源+基地”支撑体系

重师德正师风,强化教师示范引领。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卓越团队建设工程,依托百村千社万户公益助农、服务边境县等活动载体历练团队,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推动共建共享,开发课程思政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43门,开发农经博览馆等线上场馆4个、思政虚仿中心、素养类教材7部,形成《“大国农匠”案例集》等优质资源。

夯实实践平台,打造“大国三农”情怀培育特色实践基地。依托“4馆5基地3中心4试验站6培训基地”校内实践场所,以及北大荒纪念馆等校外实践基地,厚植“三农”情怀,强化职业素养。

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厚植“三农”情怀、服务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他们将扎根龙江、服务“三农”的使命代代相传化作无私奉献的自觉行动,为龙江农业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近3年,培养涉农专业毕业生1万余人、培训农民4万余人次,服务了20余个县市、145个村、指导1870个合作社,跟踪服务农业科技示范户11213户。涉农专业留省就业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院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

学院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名师和团队3项,助力学院入选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获得了“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省级文明校园、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