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国漆文化研究者、漆器制作者、北京大学校友谢健作为北京大学公选课《对话全球创新大师》第13场的主讲嘉宾,为学生们带来了题为《超越“传承”:中国漆产业的新文化精神》的报告。
据介绍,谢健老师于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自2005年开始专注于中国漆文化研究和漆器制作,并创建了桼海中国漆艺工作室。
此次在线课程中,谢健老师结合自己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深入解读了中国漆产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漆艺传统精神文化的重塑等话题。
谢健表示,自己对中国漆的追求和探索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责任,将它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研究、整理。他认为,正是北大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激励他不断研究探索中国漆文化;同时他希望以平和心态去面对、理解和促进国际漆文化交流。
谢健从中国漆的概念和内涵、悠久历史和传统优势、中国漆的应用文化整理、中国漆产业的创新等方面展开讲解,加深学生们对中国漆的产业源流和新的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
谢健老师授课
中国漆的概念
谢健以一段老舍先生的文章,引出了中国漆的概念——使用产于中国大陆的天然漆材料,而不是化学合成漆;在传统家具中应用广泛,采用手工涂刷工艺,却能很好地体现木色。
“中国漆的概念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力。中国漆历史悠久且是世界艺术史上美丽神秘的色彩(造型颜料),其神秘体现在:漆变暗(漆膜氧化)形成的颜色和不透明性带来的神秘感(如青、玄黑、乌黑等),以及色谱的广度,可调出无限制的色谱度。”谢健讲道。
中国漆的应用文化整理
谢健谈到,中国漆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如何推广中国漆的应用,谢健主张以实用型、简约型为主要发展方向,使用时与人的接触和贴合度、亲切感要好,反对把漆工艺过于繁杂、繁复化,因为极端耗工费时实际上也背离传统。
谢健老师中国漆作品《敦煌·初山水》
关于中国漆的应用文化整理,谢健提出三点见解:
首先,漆器是漆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具象表现。但现在“艺用”甚至超越了“器用”。谢健提醒——漆画的繁荣如果脱离了漆器文化,二者间丧失了联系就会有大问题。未来要思考的是:漆的物作和艺作要如何融合,来实现技术状态和文化层面的漆文化的整理与传承。
其次,要突破小行业实现漆文化由内向外的繁荣和传播。要走出行业的小圈子,突破“就漆论漆”的局限,否则就是行业内的“旧传承”。要融汇漆以外的艺术形式灵感和可借鉴之处,来促进漆艺的创新(如雕塑与漆艺的对接和借鉴,漆在玻璃器皿的应用)。
第三,要有产业的大格局,发掘中国漆新的文化精神,面向公众、面向世界塑造新的漆文化,形成大产业,实现更大的应用。建议产业资本对漆文化和应用前景进行更深入地了解。
以“平常心”推动中国漆产业创新
在短短二三十年间,新生代的年轻漆艺工作者,用匠心和情怀为传统的中国漆“艺用”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为超越传承的中国漆产业新文化注入了趋向繁荣的精气神。谢健就是有代表性的漆文化和职业漆艺领军人物,他在古典传统与现代传统的读写中发现自己,实现了“文化全局观中的漆艺研修与进阶”。
谈到中国漆产业的创新,谢健指出,首先要大力推广中国漆的生活态,找到漆的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实现漆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中国漆不能仅仅局限于作为文化遗产来进行研究,而是要放在活态的、有进程的、持续性的时空里面去整理其价值,找到当下价值并发现未来价值。
另外,要为中国漆注入年轻态。传承不能没有年轻人,谢健希望青年人能够学会欣赏漆器和漆文化,兴趣为第一动力,责任感是保证能继续做好、做深入的必备要素。这不需要机会主义,而是要有平常心,气定神闲坚守中国漆的品格,要有跟踪的研究和持续的论证,不断地在调整和尝试中找到自己能做的部分,从而实现创新。
最后,谢健对北大的学生们表达了祝福,希望新一代青年能够超越“传承”,心中有大格局和责任感,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课后合影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