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儿童近视了不戴镜会有什么后果?

发布时间:2022-07-22 作者:梅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什么是调节?

调节就是眼球变焦的能力。如果要求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都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像,这就要求眼球的屈光系统的屈光度有变化,使之能正好匹配不同距离的物象。眼球是一个可以变化屈光度的器官,看不同的距离可以调动不同的度数,以保证看不同距离时视网膜上的成像都是清晰的,这叫做调节。

调节有哪些特点?

眼球这种“变化度数”(调节幅度)的能力有限,随着年龄的增加,眼球变化度数的能力会变差。调节能力的下降和年龄成负相关,可以用最小调节幅度的公式计算不同年龄人群应该有的最少调节幅度,该公式为:最小调节幅度=15-年龄/4。比如一个30岁的人,其调节幅度至少要有15-30/4=7.5D,也就是这个人眼球变焦的能力至少得有7.50D(750度)。当所剩余的调节力不足以补偿近距视标所带来的调节刺激时,就会视物疲劳,视物模糊,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出现看近看不清楚的“老花”状态。

调节增加只能使眼球增加屈光度,而不能减少屈光度。也就是说,调节产生的作用只能是向近视化方向变化。使用越多调节时,眼球就会变得越近视(才能看清近处)——可以说,调节的作用就是使眼球临时变为一个近视眼(图1)。而调节是不能产生“负调节”的,不会使得眼球总体屈光度变得更少。如果调节真可以产生“负调节”(眼球总屈光度减少)的话,那也不存在近视了,因为只要做“负调节”的运动,近视也就消除了。

1.png

图1 看近时,调节使眼球的总屈光力变大,焦点落在视网膜上

双眼收到神经中枢的调节指令总是等同的。所以,双眼度数不一样的时候(屈光参差),如果不戴镜矫正,那双眼球的屈光度就总是不一样,无法双眼同时看清楚某一个距离的物体。如果双眼收到的调节指令可以不等同的话,那就不存在屈光参差问题了,因为可以通过双眼使用不同的调节来弥补双眼度数的差异。

什么是集合?

人有两只眼睛,生理状态下,注视任何物体时都要求双眼一起去注视这个物体。所以,双眼看远的时候,双眼视线几乎是平行看出去的;看近距离的物体需要双眼同时向内转动,这叫做集合。

有集合的存在,我们才能保持不论看远还是看近,双眼都能注视同一个物体。集合有以下特点:注视的距离越近,双眼同时向内转动越多,集合越多;注视的距离越远,双眼同时向内转动越少,集合越少,一般认为5米以外的物体对人眼来说就相当于无限远距离产生的对眼的调节和集合刺激,所以看5米以外双眼的视线就是平行的,不产生集合。

人眼在看远和看近的过程中,调节和集合是联动的。正视眼看远的时候,双眼视线平行看出去,不用做会聚的动作;看近的时候,双眼视线需要会聚(集合),使得双眼注视同一个物体,同时还需要使用调节,使得眼球变焦,成清晰像在视网膜上。所以,有调节就会刺激集合;有集合也会刺激调节,这就是调节和集合的联动。

近视眼不戴眼镜的坏处

如果近视了不戴眼镜,那双眼看近距离的物体不需要调节就可以看清楚,但是为了使双眼同时注视同一个物体,需要调动的集合却不能少。这样就会和正视眼的情况有矛盾:正视眼(或矫正眼)看远不用调节不用集合;看近用调节、用集合。(图2)

2.png

图2 正视眼(或矫正眼)看远不用调节、不用集合;看近用调节、用集合

近视眼不戴镜,看远不用调节、不用集合;看近不用调节,却要用集合(图3)——这就有矛盾了。

3.png

图3 近视眼不戴镜,看远不用调节、不用集合;看近不用调节,却要用集合

近视眼不戴镜时总是没有用调节的机会,久而久之,调节功能就容易下降,而且因为没有调节刺激集合,双眼的集合能力也容易下降,外隐斜容易增加。所以,如果儿童近视了又不戴镜,容易产生外隐斜,外隐斜大就容易影响双眼视觉、甚至立体视的发育。同时,近视了不戴镜也不能满足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此外,家长比较关注的是,不戴眼镜是否会造成近视的进一步加深?笔者查阅到的临床研究中,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戴眼镜的好处

戴眼镜除了能获得清晰的视力以外,还对眼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护紫外线、一定的运动防护作用、减少异物掉入眼睛里的风险等。很多家长认为“眼镜戴上就取不下来了”的观点,笔者认为是没有依据的。

笔者认为,儿童的视觉发育还未完善,戴镜对维持正常的调节-集合关系很重要,对双眼视觉发展发育有好处,如果不戴镜,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发育。

儿童近视了还是应该戴镜的。

(作者单位系上海美视美景眼科门诊部)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