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班虽小且大,关系一域之安,情牵百姓家宁;一师虽孤且众,关系教育大计,情牵使命担当;一生虽弱且重,关系强国未来,情牵复兴伟业。“师-生-班”三者之间,既有不同的个性发展需求,也有相关联的共性成长目标。武汉市江夏区经过11年两轮实践探索,聚焦形成“一生一策”“一班一品”“一师多法”交互导教法等精准方略,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带班育人这一基层实际任务提供了可行范式和宝贵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谁来培养”这个问题得到持续关注,经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教书育人观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如从“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四心从教”“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大先生”“教育家精神”等方面进行聚焦学习,学术界的众多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具体到“带班育人”这一微观层面的成果尽管也有一些,但关注“师-生-班”三者之间逻辑关联性的研究还有待加强,而这三者的相关性又直接影响到一线教师“怎样培养人”技术实操方略的选择与使用。
经过调研发现,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现实中,本应该属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却在不同程度窄化在部分教育岗位上(如学校党政负责人、部分中层干部、班主任等);而具体到“带班育人”这件基础性的重要任务,也事实上窄化为以班主任群体作为责任主体进行推进。因此,不同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虽有分工之别,可“只教书不带班”“只能教书不会育人”等现象在一些基层还时有发生。同时,以“带班育人”为例,作为教育组织形态最小的单位——班级,和教育最直接受益对象——学生,与育人任务最紧密、带班事务最繁重的核心群体——班主任,“师-生-班”这三者之间如何协调呈现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二、教育方案
1. 探究历程:探索中提炼成果、实践中迭代升级
整个成果历经两轮11年多的实践探索,第一阶级的主要任务以典型样本和试验样本为主实施探索构建,力求成果方案能成系统且可行。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以相应策略和相应试点为主进行跟踪推进,不断提升成果方案的科学性。
第一轮:聚力试点期(2012年-2017年)
区域教情初判:经全区德育工作现状调研(2012年普调数据),在参与带班育人工作方面,“不愿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占比82.5%,认为“学生教育转化困难”的教师占比93.6%,认为“带班育人的责任主体”是班主任的教师占比65.2%(同项指标,班主任与教师的选择出现了较大认知反差)。在2012年现役班主任群体调查中,约九成班主任在班级建设的工作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型、任务驱动型,缺乏整体预设和精准方略,大多数班主任对“带班育人的专业技能需要提升”表达了高度一致的诉求。因此,带班育人的职业认同差异,滋生出“谁来培养”的职业角色弱化问题;同时,带班育人的专业实操经验匮乏,也对“如何培养”的现实带来了巨大挑战。
区域业务统筹:2012年2月14日,江夏区教育局在武汉市率先组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在机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具体负责统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实际问题提供专业指导。2013年,首评区级“优秀德育工作者”,组建区级“德育研究中心组”,从“学校德育”“教师德育”“学生德育”等多层面研制具体考评办法,同步遴选培育各层面的“德育精品案例”,重点探索“区-校-班-师-生”德育工作系统建设;2016年,在全省首创区级“德育名师”专项类别评审,解决专业团队“头雁”不优等问题;2017年,组建区级“青年班主任工作坊”,于全省首开“班主任育人技能联赛”,以“我的学生我的班”个性展示以及相关技能展示为试点,探索“师-生-班”协调并进和有效呈现的新渠道、新载体。
第二轮:聚焦提炼期(2017年-2023年)
成果形成:形成了以“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全域德育理念,在精耕路径中完善“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伴教育、网络教育等多极联动”的合育德育模式,在注重评价中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形成了区域中小学校“一生一策”“一班一品”“一师多法”“一段一计”“一题一库”“一校一案”等方面交互导教式精准化实践方略。
成果检验:为进一步推动带班育人精准策略的落实,主要依托“理念+模式+策略+案例+平台”的“研训磨展评”五合一工作举措,帮助辖区各校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其间,先后组织召开德育现场会11场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讨活动12场,为校校、班班、师师之间相互碰撞和学习先进创造机会。与此同时,还通过编印《学校德育》专刊简报、评选德育精品案例、“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案例交流展示等活动,系统梳理各校成功的德育经验,结集出版《全域德育》一书,进一步推动带班育人方略在江夏开花结果。
成果推广:先后通过典型树立、品牌推广等举措,推动带班育人精准方略夯基增效、提质增品;同时,运用职评、表彰、绩效以及推行“导师制”“班主任育人技能大赛”“我的学生我的班”综合展示等多措并举,激发更多教师更好地参与带班育人工作,激励更多学校持续涵养班级文化。
2. 核心策略:聚力于教学相长、聚能于协调并进
教育主张:让师生在班级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即鼓励教师依托自身个性特征(如专业基础、爱好特长、人生经历、个人资源等),结合班级所在学校文化实际和学生成长需求,运用“师-生-班”协同发展的精准方略,发展师生综合素养,打造特色班级文化。
教育方案:整体构建,聚焦带班育人基础任务,按照学生、教师和班级、年级四个层面建构“师-生-班”协调发展体系,形成具有共同发展愿景兼顾个性发展需求的带班育人生态圈层。点面结合,如“一生一策”聚焦学生个性教育实际与班级发展的共性目标,从宏观层面推行“建立成长档案—协商发展定位—创设教育资源—实施个性辅导”四个环节,微观层面推行“寻找症结点—捕捉闪光点—培植兴趣点—放大增长点—控稳平衡点”五步策略。
成果评价:跨层级对应评估、跨维度跟踪增效
成效:一是盘活领头雁。持续坚持每两年评选出“优秀德育工作者”累计312人次,推送的7名德育干部获评武汉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二是壮实脊梁柱。通过建立“德育名师联盟体”“青年班主任工作坊”,吸纳优秀班主任,构建班主任发展梯队。三是变革新机制。2012-2017年期间,持续规范编制《德育干部工作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和学生《班务日志》,2017年起开始逐步优化班主任工作考评办法,从注重资料台账的规范整理到注重过程绩效的优化呈现,提倡“进度清单”“典型呈现”等多维评价形式,引导学校和班主任把时间和精力真正投入带班育人全过程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务虚环节;2021年,依托“双减”政策等相关意见,依法依规从教师增量绩效中适当调剂安排部分经费作为班主任考核奖励补充(平均每人每年不低于2000元);2023年,将“副主任”工作年限和成效纳入教师职称晋级条件系列。
反思:一是要想真正解决“谁来培养”这个实质性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切实重视基础一线教育实际的切实需求。二是要想使带班育人优化方略落地实施,需要从制度、机制、经费上进行统筹考虑。三是面对多元智能化进入教育领域,“师-生-班”的优化策略需要向“精准订制”迭代升级,同时要做大各类优质教育智慧的众筹力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个性与共性平稳进入更加适宜的发展区。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