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坚持“普惠特制、全纳共融”的特教理念,秉承“融合、平等、全纳、发展”的原则,依托“双中心支撑,五维互衔”的特殊教育工作运转体系,制定并实施了“一二三四”推进战略,逐步探索出“优质融合”的教育模式。
构建一个网络,健全支撑服务系统
宽城区对区域特殊教育高位规划,建立并完善以特殊教育服务中心为组织引领、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为技术支持、流动式资源教室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区域特殊教育服务网络。从健全政校管理体系、组建医教服务团队、建设普特转衔机制等方面,完善区域特殊教育服务系统,为特殊学生教育需求提供支撑和服务。
强化两类保障,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经费保障: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康复训练中心运转经费300万元,区级财政每年投入特殊教育发展资金10万元,为教师聘用、师资培训和康复设备设施购置提供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执行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特教学校教师津贴按基本工资30%比例标准、送教上门教师津贴按每课时80元标准、特殊学校班主任津贴按每月700元标准,均足额按时发放。符合受助条件的残疾学生还享受营养餐补助。此外,市级财政对在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及康复训练且符合条件的7-15岁孤独症及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年提供1.8万元补贴。中央、省级投入特殊教育补助经费156万元用于特殊学校和资源中心建设,市级投入经费60万元用于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
队伍保障:一是加强特教师资力量,积极与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注重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二是成立了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聘请吉大医院医学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特教专家、长春市教育局特教教研员指导宽城区特教工作。
实施三项工程,培植创新发展动力
全景融合课程改革工程。宽城区教育局以培智学校为依托,立足“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教育、康复、就业训练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开设幼儿园和职业部,构建了15年特殊教育安置体系,使特殊教育更好地向两端延伸。通过“基线接纳、多元服务、精细管理、全面提升”的行动实践,为特殊学生平等享受教育权益、提升生存质量、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卓越教师团队成长工程。宽城区积极推进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组织特教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实施“双师工程”,培养兼具学科教学和康复训练资质的教师。依托宽城区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统一管理,调配资源教师,承担基线测评、工作指导、特殊康复训练指导等工作,弥补融合教育师资不足。对全区中小学校长,特教干事、资源教室负责人、随班就读教师进行多元化培训,加深对特教工作的认知,提高专业化水平。
无障碍环境建设工程。将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宽城区学校标准化建设体系项目,确保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逐渐完成全区学校无障碍设施全覆盖。加大对特殊教育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为培智学校和资源中心进行无障碍升级建设,加装了电梯,同时对卫星班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
完善四项机制,提升特殊服务质量
新生入学筛查机制。为了解特殊儿童的基础状况,让他们在普通学校更好地接受教育,建立了“二层三级”新生入学筛查机制,根据评估情况为孩子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并建立相关档案。
双学籍管理机制。每一名随班就读学生既有普通学生学籍,同时又有特殊学生学籍。成绩考核从学业和社会适应性两个维度进行,实施动态管理。当学生身体状况不适合学习时,成绩考核会以社会适应性维度为主,当学生身体状况较适合学习时,成绩考核会以学业维度为主。
“一生一案”个性化档案机制。教育局统一下发特殊教育材料夹模板,各中小学为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学生建立特教学生档案,加强管理机制。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全覆盖、零拒绝,根据实际情况一人一案,确保残疾孩子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二元督导评估机制。构建“普特二元”的督导评估体系,在学业质量监测上对随班就读学生单独制定评价标准,同时增加对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情况和资源教室使用情况的评估。
在宽城区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培智学校纳入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组建特殊教育“1+X”联盟体,开展普特融合教育系列活动,共同助力宽城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宽城区培智学校作为吉林省和长春市的特教培训基地,学校开展“教师讲师团”活动,培训上万余人次特教教师、康复人员和残疾儿童家长,受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嘉奖。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