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团化办学”能快速实现区域教育“优质资源”的有效扩充,同时还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从哲学角度的应然、实然和必然三个阶段出发,在集团化办学中过程中,分析现状、梳理问题,明晰发展趋势,追求价值导向。
一、从目标和思考中明确集团化办学的“应然”之态
地处省会中心城区的西湖区一直受老城、新城二元结构制约,存在着区域和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要解决集团化办学“集而不团”“团而无我”的这两个痛点,首先就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收放”关系。集团化管理的应然之态,就是在厘清集团化办学目标后,处理好集权和放权的问题,实现集团化办学可持续性发展。
二、从实践与探索中明晰集团化办学的“实然”之术
2015年西湖区成立了南昌市首个县区义务教育集团,之后相继成立三个单法人教育集团。紧密融合型的单法人集团实行一校多部办学体系,构建一个法人主体化治理结构。2022年,以市区级名校为主体,又成立了四个多法人教育集团,合作发展型的多法人集团实行“1+N”办学体系,构建多个法人联合体的集团治理结构。至此,西湖区成立了七大集团,实现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横向推进:放样、辐射
朝阳新城采用由老牌名校站前路小学孕育新校的方式,站前路学校教育集团云飞路校区正式挂牌成立。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师资、优课程、抓管理、出效果。让集团内教师双向流动、互帮互助,实现集团内师资队伍的深度融合与优质均衡,促进各校区的课程质量稳步提升,建立了扁平化管理与网格化管理交融的新型管理模式,聚合力打造集团品牌,使新校迅速成长为优质学校,实现了朝阳新城新校开办的开门红。
在站前集团云飞路校区成功办学之后的十年间,朝阳新城已新建学校六所,采取“片区成团”方式,将新建学校分别由站前路学校、珠市学校、松柏学校3所市级名校领办,通过名校品牌输出,提升新校办学品质。目前,这六所新建学校都成了优质学校,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这也是高品质集团化办学的彰显。
纵向组建:主导、引领
当单法人集团在新城区办学成效凸显,集团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将目光投向人口流失严重的老城区,在这里通过教育将老城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焕发生机,从而使基础教育与老城复兴双向赋能,真正做到在老城区守住人心,留住人气。
基于老城区现状,立足实际,集思广益,创建合作发展型教育集团,在相对就近的多学段、多类型、多性质周边学校实行“1+N”集团化办学体系,即一所优质校辐射引领几所成员学校,构建多法人联合体集团治理结构。通过核心校向成员校输出品牌、集团内部广泛开展各类人员、资源、业务交流模式,实现集团内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和共建共享。在多法人教育集团中,成员校保留了原有校名,增挂教育集团校牌,集团内各成员校法人资格不变。
同时采取“三破三立”的策略。一是冲破大家观念上保守的“思维墙”,建立集团发展之大生态。各校区不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从原有独立学校思维转变为集团校区思维;二是击破校长们脑中固有的“理念墙”,树立集团管理之大格局。从“单枪匹马”到“兵团作战”,引导校长们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树立起“集团管理”“集团人”的新型格局;三是打破学校间相对封闭的“资源墙”确立集团融合之大共享。让校际大范围的优质资源正向流动成为可能,真正确立了集团校区间师徒、伙伴的新型关系。同时,在集团化办学中,通过场馆、人才、教研等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
集团化办学的“西湖实践”,就是在集团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一是政策引导,战略调控,从区域资源配置入手,科学布局集团发展;二是思想引领,观念先导,解决集团不断发展中的认识问题;三是因地制宜,因校施策,统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谋发展、促提升;四是求同“存异”,存异“求同”,促进集团校区科学成长,夯基础、强特色,以高质量的集团化办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从发展与谋划中明断集团化办学的“必然”之势
在新时代的教育变革中,集团化办学应更加注重营造优均衡、有活力、可持续的集团内部生态,更加关注每个校区借助集团力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在集团框架内解决整个区域层面无法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才能在优质均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集团化办学工作走深走实,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激发动能,以优化师资培养进一步提升集团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在干部培养中将之前短时间、广覆盖的点式培训改为精选团队、长期跟踪的链式培养。二是评价护航,以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激发集团校区办学活力。通过引进第三方开展客观公正而又专业的评价考核,将高质量发展成效、党的建设成效和满意度评价三部分作为考核内容,以开展日常监测和突出服务对象测评相结合为考核方法,建立了学校办学绩效综合考核体系。三是创新体制,以准入退出机制进一步探索新型的集团管理模式。将提高集团各校区的办学品质和自主办学能力作为集团化办学最终的目标,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要聚得起也要分得开。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