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大城市中心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与突破

发布时间:2024-07-08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展示专题

创新推进资源配置“三整合”,解决“空间先天不足”难题

一是整合校内资源,挖潜存量空间。开展优质均衡专项调研,“一校一案”制定改进方案,实施资源配置提档行动,配套专项资金用于校内挖潜改造,通过腾挪转换、整合扩建、地下延伸等方式,将能满足学生教育教学需要的、专用的、安全的其他用房和场地转变为教辅用房及运动场地。

二是整合全域资源,新增办学空间。以专项修编、控规调整为抓手,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将部分商业、住宅用地调整为教育用地,增加西御河街道、金沙街道、蔡桥街道等学位供需矛盾集中的热点区域办学点位。近年来,累计调整用地200余亩,共完成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3所,新增学位36900余个。

三是整合片区资源,开拓多元空间。统整公共资源、闲置场地、社区为教育空间,依托区域文博资源优势,联合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公园、浣花溪公园等,开“馆校共建、协同育人”教育研讨活动,探索学校与博物馆宽领域立体化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打造“一公里学堂”,将校园周边片1公里范围内的公共活动空间纳入学校活动场地;盘活社区闲置资源,与辖区内社区活动中心开展联动。

分类施策“三驱动”,解决“校际客观差异”难题

一是前瞻谋划,驱动新建学校高位发展。高位谋划航空新城学校点位布局,先后落成实验小学、泡桐树小学、草堂小学、石室联合中学、树德实验中学等多所传统优质学校新校点。建立新建学校成长培育机制,一次性给予开办经费150万,学生人数暂不足800人的校点,按800人拨付公用经费,建校前3年按照最优等级进行考核认定,给予充足成长期,实现区域新学校“办一所优一所”。区政府与成飞公司签订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打造贯通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K-15”航空科技特色学区,进行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的区域实践探索。

二是抬升底板,驱动薄弱学校质发展。“经费、平台、考核”三倾斜,积极推动与中国教科院、中国教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合作,搭建薄弱学校成长提质平台。以捆绑考核、加权考核为助推器,统筹兼顾整体发展水平与个体进步情况,激发薄弱学校发展潜力和动力。培育市级新优质学校24所,4所中学入选全市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传统及新优质学校占比90%。

三是共建共享,驱动集团名校引领发展。现有11个义务段教育集团,涵盖校点44个,建立“四同三共享”集团内部合作机制,规范集团化发展评价考核。深化区域教育交流合作,通过龙头学校领办、研培共进、基地共建等方式,将青羊优质资源覆盖至天府新区、高新区、金牛区、青白江区等16个区(市)县,领办区外学校22所,指导学校100余所。对口援助甘孜州得荣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民族地区教育提质进位新样态,实施“定向培优+结对帮扶+教师共育”的精准帮扶,联合举办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得荣县教育品质和群众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统筹实施“三聚焦”,解决“内涵质量不均”难题

一是聚焦“五育”,做优高品质育人体系。坚持树“德”,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一校一案”抓德育,实施思政提质行动,培育思政“金课”,组织开展“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思政大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编印覆盖全学段的精品课例集,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分层分类的“红橙黄”三色心理档案管理机制,实施“一生一档”“一生一策”“一生一团队”的干预措施。近两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市平均良好程度呈上升趋势,2023年严重及危机问题学生占比较去年下降3.36%。围绕增“智”,聚焦核心素养,从课程、教学、评价、支撑及加强科学教育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区域新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全面强“体”,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行动,严格落实体育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网球、冰雪运动等特色校32所。投入专项经费6000余万元对所有学校实施光环境提升改造,实施中医适宜技术防控近视等措施,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年均下降2.65%,12条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持续育“美”,组织开展“青扬杯”艺术节、“写生青羊”美术大赛等系列艺术赛事,提升学生美育素养,打造市级以上艺术特色学校44所。强化锻“劳”,发布区级《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方案》《劳动教育试点校、示范校评价方案》《义务教育段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周”,建成校外1公里范围内实践基地54个、校内劳动教育点位338个。

二是聚焦师资,做实高效能培养体系。通过“蓉漂人才荟”赴高校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考核招聘等多种方式,近5年新增在岗教师3185人其中硕士学历教师650人,教师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四川省首批教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四川省“5G+教师综合评价”试点区建设,联合中国教科院推动名师成长项目,与西南大学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本硕博一体化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创新院地共建UGIS1教师教育共同体模式。分层分类构建教师成长体系,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精英教师创设“新锐—青锐—精锐”教师孵化体系,制定《青羊区教育领军人才培养方案》,涌现全国优秀教师和省区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2778人,累计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171个。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改革,激活教育人才队伍活力,立足“管理教师”向“服务教师”转变、“使用教师”向“发展教师”转变,形成强制型、指向型、服务型、互动型、竞聘型等五大交流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5年来轮岗交流中小学教师643名,骨干教师交流占应交流教师人数的38%。

三是聚焦评价,做强高质量支撑体系。构建涵盖“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评价、增值理念指导下的学校绩效考核评估、多元主体参与的第三方评价”的综合评价系统,探索基于典型事件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联动反馈、分类应用、整合支撑的评价结果反馈应用机制。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支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建设,努力探索信息技术赋能评价改革的新模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