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教育局聚焦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强调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立足于学生成长发展,探索构建“一体两翼六育”体系,实现从“质量管理”到“质量文化”转变,教学过程向育人过程转变,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使城乡义务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以“共同创造”为理念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体”:以“紧密型教育教学研究共同体”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区教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协作发展、优质均衡”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城区中小学与乡镇中小学紧密型教学教研片区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区教育局成立了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建阳区小学成立了“西山之约”“吉水师话”“崇阳寻梦”,中学成立了“西片区”“东片区”“中片区”各三个教学教研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的成员校由城区校和乡镇学校组成,同时每个共同体有挂片干部两名,分别由区教育局基教股干部和进修学校教研员担任。通过共同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将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乡镇学校,激发乡镇学校办学活力,着力破解建阳区义务教育阶段在均衡、质量方面“乡镇弱”的突出问题,逐步达到教育优质均衡、城乡协同发展的目标。
“两翼”:以“范式创新”和“数字赋能”为翼,提供城乡协同发展新路径
范式创新。由于各学校具有差异性,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创新学校联合发展方式。建阳区紧密型教育教学研究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由一所核心学校牵头,与其余若干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常态化共享,评价实行捆绑考核。
一是形成范式。即是共同体内的核心学校在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学校特色创建等方面,先形成一个范式,供共同体内其他学校模仿借鉴。同时核心校对成员校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帮扶的办学模式。这样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
二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共同体内的核心学校提供范式供参考后,共同体同样赋予乡镇学校话语权。从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乡镇学校发挥创造性,积极参与乡镇学校文化与乡土文化建设,立足校本课程开发,聚焦多元文化融合,促进乡镇学校的文化转型和优秀文化传播。
数字赋能。为打破城乡距离,建阳区建设覆盖全区的“互联网+义务教育”系统,搭建“教学研一体化”工作台。数字教育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受益,并且能够配合和支持教师们更高质量地备课和教师的成长提高。
一是开设“云端”同步课堂。线上每个共同体进行常态化集体备课、主题教研活动。同时为了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紧缺科乡镇教师短缺情况,通过网络钉钉、腾讯视频会议,城乡共备一节课。开设专递课堂,高科技走进课堂,实现强大的视频、音频以及数据的融合交互功能,把优质的教学资源传递到各校,做到让不同学校的学生如同在同一个教室一样进行互动教学,有效解决教学薄弱学校存在的师资发展不均衡问题,实现了在累积优质资源的同时,借力信息技术破解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难题。就是城区学校教师在自己学校上课,而底下农村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和城区的学生共上一节课,同样可以进行互动交流。
二是数字教育推动提升。充分利用各大资源平台,进行资源共享,数据分析,用以推动教育均衡和能力提升。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遇到的难题,通过各项网络平台,实现学生线上学习、交流,打开视野,让优质课题“时空”交叠处处可见,优质课程跨越山海时时可及。全时空便捷可学,提升了学生的数字素养,把人工智能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进一步推进了城乡协同发展。
“六育”:以“研训”“文化”“实践”“创新”“课程”“品牌”育人,加速城乡协同发展深度化
一是研训育人。教研工作同体形成常态化的教研,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两周一次主题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开放周活动,由共同体核心校轮流举办。采取“向外学习借鉴,内部强化研究,对下推动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师研训工作。各项研训活动均以共同体为单位进行,组织各共同体内的教师利用各项培训契机,选送教师走出家门,外出学习,让理论与实践相生,促进教师参与并组织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进行汇报研究,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传送到全区的学校和教师当中。将教师的培训做到常规化和常态化。同时依据互联网+的优势,定期组织共同体教师学习后进行研讨、反思、交流。
各共同体的主题教研活动,针对乡镇一线教师急需的进行相关培训,比如课题的研究对于许多农村学校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有许多教师甚至连选题和申请书都不知道如何写。为此,在课题申报之前,先是邀请专家开展对课题的申报立项等一系列的讲座培训,然后请各个学科共同体内核心校中做得好的课题依据学科特点进行课题过程性研究的指导,这样,乡村的教师在学习之后,再进行思考,再组织新一轮课题的申报,然后将课题的过程性研究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二是文化育人。推进城乡协同发展,需要一个支点,依托建阳本土文化的“四大名片”(朱熹、宋慈,建盏、建本),加强本土特色文化创新。乡镇教师可以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乡土资源,与共同体内的学校联合开展“朱子文化进校园”“快乐农场”等一系列活动,乡镇学校担负了乡村文化教育使命,培育具有生态意识的学生,成为激发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内生力量,让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实践育人。要真正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需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为此共同体摒弃了底线式、封闭式和统一化的建设思维,侧重依据各共同体内学校的不同实践,探索开放式、多元参与式的模式。成立了专家团队,建立了常态化的常规调研和视导诊断制度。将评价和结果运用到共同体的建设中。同时,共同体通过形成主体多元、分工细化、执行有效的保障制度,有效解决学校的各项问题。每所学校是共同体实践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发挥了主体作用。
四是创新育人。鼓励探索基础学科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禀赋特长开展个性化培养,支持学生针对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十年磨一剑”的研究探索。同时,建立进阶式科教融合培养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探索类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参与“微课题”,激发研究志趣,培养科研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可设置源自实际问题的高阶挑战项目,引导学生选定研究方向,为开展持续攻关打好基础。2023年建阳区被确认为“福建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验小学被确定为“教育部义务教育教改基地校”,童游中心小学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借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机会,将进一步创新育人机制,真正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是课程育人。各共同体的学校因地制宜,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落到实处。桥南小学始终将诗词作为特色课程,持续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至今已举办了五届“诗传古韵、词润芳华”诗词大赛,为中华古典文化传承、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和学校发展注入了动力。
六是品牌育人。共同体内的各项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研讨这个层面,而是希望每次的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书写独特的文化,打下精神的印记。建阳区全区打造的“嘉禾杯”系列学生系列赛事活动,“嘉木杯”教师系列赛事活动,已经成为区提升学生素养能力、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的品牌活动。在各项品牌系列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扩大覆盖范围,形成区域创新的智慧品牌活动,进一步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在建阳这片有着良好传统文化的土地上,建阳区将继续探索紧密型教育教学研究共同体建设,全方位提升乡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城镇学校优质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努力办好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教育。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