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教育局:科技教育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08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展示专题

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施。“深海”和“南繁”事业,为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基础教育大发展提供了快车道。区委区政府重视人才引进,优先发展教育。全区教育快速从“无学上”过渡到“上好学”。区内各学校取得的成就,与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与学校发展定位与课程建设以及科普环境的营造休戚相关。

立足核心素养用好区域优势

学校开学时,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协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热科院等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相关种业企业,共同推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建设。同时引入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2所知名院校,实施“研究院+研究生院”模式。院士、专家、教授汇聚于崖州湾科技城,人员、设备、科研成果,成为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可资借助的极大优势。

“科技教育”势在必行。全区上下联动,各校及时修订了课程设置方案,彰显区位科技优势,全面唱响“科技教育”主题曲,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化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适应中国寰岛集团教育和崖州湾科技城的综合特色,建立“未来教育”“未来人才”的学校课程体系。立足于“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补充。适应不同学生的层次,以“课程整(融)合”“班级授课”“走班教学(分层教学)”为实现途径。通过“综合实践课”“PBL教学”“游(研)学”等形式予以完成。

为全面贯彻实施课程,学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第一,从学生的“需求侧”入手,在课程特别是科技创新方面,了解学生最大的需求是什么;第二,从教师及社会的“供给侧”方面,思考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第三,园区及周边可用作实践的场地、场所。位于科技城内的“研学谷”,集中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他们愿意与学校合作,培养国家的科学工作者。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也能为学生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不同领域的专家,愿意到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几大种子种植基地,也能作为学生参观学习,甚至实习的场所。

最终,我们确定以国家综合实践课程为龙头,通过贯彻实施养育课程、劳动课程、人文素养综合课程,推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三级整合实施。“校本课程”建设,以崖州湾科技城科技特色为主体。

为此,学校将课程分为“深海科技”“南繁育种”“物联编程”等几大项,将学校创客教室、物联网教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信息科技教室等全面开放,相关学科教师以及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生都成为“兴趣社团”的核心力量。学校以学生自己的意愿为主体,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兴趣社团编组,按时授课、实验或实地参观。

同时,学校及时捕捉信息,为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供信息和条件,鼓励他们将“兴趣—竞赛—获奖—创造”发展成为个人成长的“链条”,以深化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从“乐之”到“好之”。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

搭建科教平台推动高质量育人

兴趣社团。学校利用校内资源和区域内资源,从“供给侧”角度提供兴趣社团课程,开设了无人机、物联网、编程、创客等课程。

科技创新节。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创新节”,历时一周,项目包括“纸飞机掷远”“鸡蛋撞地球”“无人机”“科技实验”“3D打印”等系列科技活动,不仅活跃了校园科技氛围,也发现了一批“人才”,在区内、市内,乃至全国创出较好成绩。

科普活动。一是开展科普讲座,利用园区内、国内外专家,侧重于科技创新,举办系列活动。二是建设科普长廊。围绕科技城三大战略,学校因地制宜,规划了“三纵四横三竖”的“科普文化”建设,涵盖了航空航天、深海科技、南繁育种、防灾减灾、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深入介绍,给学校师生提供丰富的“科技食粮”。三是建设科教平台。学校积极推动区域特色教育,2023年申报了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特色教育学校”,现已正式挂牌启动。鉴于学校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有效工作,2023年,学校先后被评为三亚市防灾减灾示范学校、海南省防灾减灾示范学校。为后续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全区各校积极谋求“高质量发展”,借助三亚市创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三亚市崖州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契机,深化学校改革、课程改革、学校治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自贸港建设贡献力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