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会议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高等教育重构”为主题,来自全球28个国家的135所高校、在线教育平台、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的约340名代表,共同探讨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方向。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教社”)实验空间团队组织中国、英国、奥地利等国的知名高校和科技企业,在会上发布了“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计算生物教学”智慧教育典型应用场景,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与认可。
该应用场景组织了跨学科、跨学校、跨平台、跨媒体的教学资源,叠加应用通用大模型、垂直领域AI、虚拟现实、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展示了一个面向未来、更加智能、灵活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构建了“师—生—机”三元教学新场景,勾勒出智慧课堂蓝图。此次发布是对本次大会提出的“智慧教育元年”概念的有力支撑和诠释。
教师利用AI对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
计算生物学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融合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为解决复杂的生物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兼具学术前沿性和课堂代表性。同时,生物学和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课堂呈现得更加科学、准确、生动和精彩,高教社实验空间团队经过调研遴选,组织了包括计算生物学专家、结构生物学专家、人工智能专家、多媒体呈现专家、教育学专家在内的综合性团队开展工作。团队成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维也纳工业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及头部科技企业。
高教社实验空间团队组织专家对展示环节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探索呈现人工智能在科学和教育领域叠加应用的多种可能。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呈现AI导师伴学、文献等教学资料智能检索与推送、个性化学习辅导、学习路径规划、学情分析等功能;在垂直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蛋白质结构预测、药物分子设计、基于图谱的动态拓展及自主探索式学习等作用。
科学可视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在展示环节中充分体现。课堂上,科学可视化是教授复杂科学问题的有效工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掌握关键能力。科学可视化还促进了不同学科和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它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来讨论和解释数据。本次场景展示中,高教社携手清华大学李赛实验室通过电镜和计算预测,进行猴痘病毒可视化构建,并在全球首次公开展示。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进入2.0时代,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创新性、智能性得到更大发展。本次环节展示的分子结构交互式仿真模拟,将分子力学原理、计算机算法及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地从分子角度感受生物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与宏观现象联系到一起,促进学生从沉浸感知上升到科学洞察,是极具代表性的推演式虚拟仿真实验。背景大屏、立方体屏、VR穿戴设备与科学可视化内容、虚拟仿真系统的软硬件配合,体现了未来学习中心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融合的特性。
融合了分子力学原理和计算机算法的交互式虚仿实验
展示环节还打造与彰显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机之间的多向交互链条。学生、人类教师与AI教师的多向交互,体现了主创团队对“师—生—机”三元关系这一开放命题的探索与思考。
会议期间,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超在现场采访中表示,智慧教育新场景的出现,将会对教育理念、教学生态、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治理带来深远的影响,也必然会对教材出版和教学服务产生颠覆性的变革。高教社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高校和技术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科技的创新发展,开发更多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高教社党委书记、社长刘超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
据了解,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面向未来的教学场景必将是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相叠加的融合学习空间。本次会议展示的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场景,是高教社的又一次创新和探索。
近年来,高教社已实现从教材出版向教学服务的转型,正在向知识服务和数据服务进行业务拓展。目前,高教社已经在AI+XR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实验、智慧课堂、知识图谱等领域展开工作,多种智慧型知识服务平台上线运营,并在高校中展开实际教学支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