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法律编纂走向系统、成熟的新阶段。作为民生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典籍,民法典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他们越来越关注国家和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也更加强烈。民法典所规范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涵盖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融入民法典教育,彰显德法共治的独特中国法治精神,对塑造中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专设“生活在法治社会”单元,讲述民法典等法律,介绍新时代法治建设重要成就,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材以身边小事入手,引导学生明确民法典的重要地位。民法典以“民”命名,意味着它以民为本,旨在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落到实处。生活中,人们难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弄丢了东西、同事闹矛盾、继承有纠纷等。民法典将这些“小事”纳入了规范的范围,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引领。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一框“读懂民法典”中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设计融入了“失主悬赏寻包拒付酬金”这一案例,以人民法院判决失主支付酬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结合人民法院的判决,理解民法中的自愿原则和诚信原则。在第十课第三框“保障财产权”第三个“探究与分享”栏目中,运用“王某立遗嘱把遗产留给照顾自己多年的女儿、儿子却要求均分遗产”这一案例,让学生思考抚养义务与法定继承的关系,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同时,教材也凸显了民法典的时代性,融入了其中有关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带来的法律问题,以回应学生的疑惑和好奇。在第十课第二框“保护人身权”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中,设计融入了“杨某照片被同事马某做成表情包并发到聊天群”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马某的行为思考在互联网上如何保护肖像权,等等。从这些身边“小事”入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民法典所倡导的诚信、友善、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落实到个人的行动上,体现了法治对道德的制度支撑。
教材从传统美德着力,引导学生明确民法典的价值理念。民法典以“典”命名,意味着它的重要地位,旨在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明确全面的基本遵循。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息讼止争的传统,倾向于通过讲仁义、尚和合等传统美德的教化使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化解社会矛盾,这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培养良好社会风尚。在教材中,融入民法典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法治信仰,也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法治精神。
教材第十课第一框“认识民法典”的“生活观察”栏目,用时间轴串联人生中从出生、上学到结婚、买房等重要时刻涉及的民事权利,其中穿插了为他人做心肺复苏压断其肋骨而免于赔偿的案例,体现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扶正扬善的传统美德对民事纠纷的自发调节作用。
在随后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中,教材列举了包括维护英雄烈士人格利益、倡导优良家风及良好夫妻关系等民法典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条原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民法典的这些法条,正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表现,体现了道德为法治提供内在的约束,彰显了民法典独特的法治精神。
教材以知行合一落脚,引导学生做民法典的主动学习者和积极践行者。“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通过划定权利义务的边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引;道德通过塑造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追求,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自发的约束。民法典深刻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鲜明的主线贯穿始终。
教材的正文与活动栏目,既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也注重行为实践引领,通过生活体验、思维辨析等探究活动,启发学生的法治思维。教材第十课“走近民法典”最后设置了一个“启思导行”,让学生查找民法典的典型案例,讲述“我”与民法典的故事,发现民法典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学习、遵守、维护、宣传民法典,感悟民法典中蕴含的中国法治精神及其优越性,将民法典的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在内心埋下法治的种子,提升法治素养。(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