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学道德与法治】基于“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 《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

发布时间:2025-02-10 作者:白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指示精神,以及“‘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要求,积极发挥教材建设的基础作用,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构建凸显“大格局”“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把握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形成了主题鲜明、内涵深刻、案例丰富、活动多样的教材,为统筹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培根铸魂 打造一体化育人格局

大中小学校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和后备力量,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基础,具有端本正源的重要作用。构建以思政课教材为基础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要立足不同学段特色,用好用活各类资源,切实把“大思政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抓紧抓实办好,大力提振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

从纵向来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部署,各学段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示范授课、听课评课、教研交流等机制共建大中小学螺旋上升、不断进阶的思政课体系。从横向来看,大思政课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师生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将思政课教学延展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场域开展,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

加强显性教育 强化思想引导

一方面,着力加强思政课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统领主题内容、知识体系、基本观点、典型案例,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增强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体现了政治理论教学的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注重学科协同育人。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中,我们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推进,通过学科互审、教材纵横衔接对比等机制,加强《道德与法治》教材与《语文》《历史》《地理》等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注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发挥不同学科横向配合、协同育人作用,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抓好日常培育 涵养学生情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涵盖适应初中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到树立家国情怀、培养国家安全意识等各方面内容,为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素材。学校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校风教风学风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抓好五四青年节、七一、国庆、开学和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勇挑时代重担的过程中淬炼政治品格和综合素养。由此形成内校外相互衔接、课堂上下融会贯通、战线前后一体运作的“大思政课”,引导学生在知识性教育和价值性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