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思政味”

发布时间:2025-02-10 作者:张天宝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意识形态属性,是思政课教材的第一属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这一根本特征,决定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具体说来,思政课教材的“思政味”主要表现在:思政课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把政治引导、价值观引导寓于透彻的学理分析和知识传授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味”这一根本特征,是由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关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它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由此看出,思政课的课程性质突出强调了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特别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

本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修订,突出“思政味”是一个重点。教材贯彻落实“六个指南、两个纲要”,积极推进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进教材,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指导性文件,加强顶层设计,通过集中阐释与有机融入相结合的形式,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进一步突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例如,教材全面、系统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在集中阐释方面,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创新时代”,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等内容;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进入新时代”,集中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在有机融入方面,各册次结合相应内容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护我们的家园”讲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创新时代”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党爱人民我爱党”讲述党的全面领导,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讲述习近平强军思想,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建设法治中国”讲述习近平法治思想,六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下册讲述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内容,等等。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思政味”,既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需要广大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细细琢磨、理解内化、加强引导,为学生成长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让思政课正本清源,切实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编辑室主任)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