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小学道德与法治】对“礼貌”的三连问 新修订教材这样回答

发布时间:2025-02-10 作者:刘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礼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言语、行动所表现得恭敬谦虚。那么为什么要对人有礼貌呢?怎样对人有礼貌呢?你做到对人有礼貌了吗?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学前访谈,并在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对人有礼貌》一课中找到了答案。

一问:为什么要对人有礼貌呢?

学生1:这样才能被夸。

学生2:我对别人有礼貌,别人才会对我有礼貌。

从访谈中学生有点“讨好”“利己”的价值选择中,我们看出,理解“为什么要对人有礼貌”对学生是有难度的。新修订教材聚焦这一难点,通过框题“礼貌暖人心”道出礼貌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仁恕”思想;是人际交往时能换位思考的利他逻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倡导的“友善”,公民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如何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礼仪精神的传承和“友善”价值观的启蒙呢?新修订教材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正文“对人有礼貌,大家都温暖”,绘本“爱心”等,巧妙地将礼貌背后的抽象价值转化为“温暖”这一具象的内心体验,为学生描绘了“友善”社会的儿童图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知道礼貌是相互的,温暖是彼此的,只有人人讲礼貌,关系才能更和谐,从而自觉做出“对人有礼貌”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新修订教材背后的深邃立意和坚守的儿童立场都深化了我对课程的理解,我不禁感叹,新修订教材巧妙地实现了从“利”到“暖”的意义提升!

二问:怎样对人有礼貌呢?

生1:我对别人说“谢谢”。

生2:别人对我说“对不起”。

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要处理好两组关系并不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课的平衡之法就藏在教材的两组绘本之中。两组绘本都投射了学生真实生活的场景,人物角色是学生身边的亲人、朋友、社区里的人等,这都强调了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开展,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是,第一组绘本呈现了用礼貌用语交往的场景,第二组绘本呈现了礼貌的行为表达方式。从“言有礼”到“行有礼”的递进,是在带领学生从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中感受相同的温暖。

细细品味,教材的故事性绘本不仅诉说着学生日常生活的故事,还在积极地引领学生过绘本描绘的生活。顺着教材的编写逻辑向生活学习,开展教学时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才能引领学生过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正是在教材的启发下,学生在课上还拓展出了“热烈地鼓掌在说……”“大大地点赞在说……”“热情地拥抱在说……”等礼貌的表达方式,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交流着自己从中感受到的温暖,整堂课都浸润在礼貌带来的浓浓暖意之中,为“外化于行”作好充分的认知和情感准备,实现从“点”到“面”的生活引领!

三问:你做到对人有礼貌了吗?

学生1:还好吧。

学生2:我不知道。

宋代理学家胡宏强调:“学也,行之也。”在道德学习中,知是基础,行是归宿。本课学习旨在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尊敬师长,对师长有礼貌”等要求,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和谐与友好的人际关系。教材的框题“时时有礼貌”强调礼貌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这告诉我导行时的重点是要突破时空的限制,组织学生持续体验,引导学生在任何特定时间点都能表现出始终稳定一致的礼貌态度和行为,提升道德修养等核心素养。

为了连接起礼貌的知行链条,新修订教材设计了寻找班级中的“礼貌之星”的活动,充分发挥榜样学习的对照、激励和矫正的作用。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支架:一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礼貌花朵”,学生对自己的礼貌言行做出评价,课堂上通过视频的方式请家长、老师等一起进行正面教育,礼貌之星们在表扬中获得了极大成就感,激励他们在一段时间内较好地巩固了礼貌言行。二是请学生提出对未来的期许,当见证了许多榜样的事迹后,学生观照个体的日常言行,有针对性地解决礼貌习惯养成方面的困难。这两个支架,能够帮助学生在对话中见贤思齐,在反思中择善从之,实现从“知”到“行”的价值追求。

面对学生朴素的理解,新修订教材每一次作出的回答都让我感受到,它所倡导的道德观念、编写逻辑以及价值旨归极具时代感和针对性,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领,也给了我上好课的底气。新修订教材就像一台“导航仪”,帮助我们规划学习的最优路线,选择最合适的学习工具,陪伴着我们朝着课程标准这座“灯塔”,幸福地完成每一次抵“心”之旅。(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教育集团紫金港小学教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