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考试题研究》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18 作者:何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4月11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学术研讨会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考试题研究》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主办,教育界专家学者、基础教育一线骨干教师参会。

image.png

本书主要作者张广斌对新书进行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考试题研究》一书主要作者、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题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张广斌在致辞中表示,本书依托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优先关注课题,凝聚编写团队十余年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经验编写而成,是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田慧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考试评价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亟待关注推进的新领域。田慧生认为,这本书围绕考试样态提供了大量中高考典型试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解析,对推进领域研究以及相关教育工作都会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总编辑栾学东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总编辑栾学东在致辞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考试题研究》是该社出版的“读懂新课程”丛书的其中一本。该书从三方面体现出它的独特价值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彰显文化铸魂的时代担当。二是呼应教育评价改革的时代强音。该书敏锐把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和要求以及中高考改革持续深化这一趋势,系统研究传统文化在中高考试题中的呈现方式与考查规律,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范例。三是破解教学实践的现实难题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中高考命题经验的优秀教师、教研员精心编写,采用以考促教的研究视角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让文化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参与起草《指南》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沈湘平认为,该书有四个特点:准、全、实、新。“准”体现在三方面:一精准对标,严格落实中央精神;二精准把握中考和高考教育评价的牵引作用;三精准把握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乃至社会所关注的点。“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科覆盖全,书中包含中高考科目的9门学科;二是内容全,每一门课、每一个学科都讲到其意义、现状、特点以及分析,既有道也有术;三是类型全,既有中考试题也有高考试题。“实”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落实《指南》精神二是落实落细传统文化典型试题。“新”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整体上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考试题目中如何呈现、如何进行评价的一个理论创新模式二是分析出了试题的基本样态,优化了实践策略。沈湘平认为,该书会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新的气象,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规范化研究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参与起草《指南》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程光泉指出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是基础教育领域重要任务。首先要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的问题为什么进”“什么以及如何进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教怎么评怎么评很大程度上在引导着怎么教怎么学”,这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瓶颈。程光泉认为,该集成了最近5年来全国各地中高考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题,对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点评,提出了传统文化评价指导原则对于今后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image.png

新书揭幕仪式

张广斌研究员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以后,还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教学问题,是评价问题。考试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关教育发展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他说,我们想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这扇窗,让学术界、中小学一线,还有关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更多地关注并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汇聚更大更强合力,承担起教育战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田成良北京市第二中学戚锋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唐立宁北京市第四中学徐晓斌北京市十一学校杨小斌参与学术研讨的一线骨干教师,分享了在各自学科领域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梳理了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对经典试题进行了实分析,并尝试解决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机械刷题、教考脱节等问题。

书主要作者之一、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陈忠玲总结发言认为专家们为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做了高位引领,一线师针对本学科的传统文化试题做了精彩解读,出版社搭建了学术平台,这一研究成果凝聚了大家的共同智慧。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新时代对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考促教的研究视角,既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专业指导,也为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搭建了多维框架立体视角传统文化与学科有机融合方面做了一次有益尝试,为基础教育提供了教学研究与命题策略的参考框架,有效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更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创造性融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