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职业学院:深耕特色育匠才 赋能高质量就业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7-10 作者:郑治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山东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70余年办学历史的公办高职院校,也是山东省内具有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学校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办学历史源于1951年建校的济南铁路机械学校,2000年升格为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更名为山东职业学院70余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山东、面向世界,依托行业、融合产业,以工为主、强优轨道,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精湛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培养了13万余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image.png

校园一角

创新育人模式 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学校秉承“为国家潜心培育合格人才,为企业量身打造现代工匠”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教学管理实行“完全学分制”,培养方案实行“一人一案”,学生可跨学院、跨专业选择课程,实行学分认定与转换。专业学习实行主辅修制度,学生在选择主修专业的同时可选择一个辅修专业,主辅修专业可以相互转换,破解了职业院校规模化培养和个性化成长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了学生转专业方面的难题。

学生管理实行“全员书院制”,组建六大书院,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书院和宿舍,建立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双元制,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下沉到学生一线,打造集思政教育、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教育生活园地通过人才培养服务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懂技术,会生活,有品位,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赋能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学校设有铁道机车车辆学院、城市轨道学院、乌拉尔国际轨道交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学院等8个教学二级学院。轨道交通类、智能制造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铁道类专业是学校传统优势专业城市轨道车辆技术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学校专业实力强劲、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8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双师型教师占比80%。

image.png

模拟教学

学校全面融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制造强国以及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入轨道交通装备、有色金属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组建了全国工业数智化、全国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山东省轨道交通、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济南市网络视听产教联合体,与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与中车青岛四方、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等5家行业头部企业联合成立了卓越工匠班、天佑工坊班、铁驰先锋班等现场工程师学院,通过地铁订单预选、国铁济南局“2+1”和“1+1+1”提前植入培养、中石化国际化高层次技能人才定向班等特色实验班提前参与企业实习或者工学交替,体验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和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显著提升动手操作技能

image.png

实训教学

2025年学校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计划3600人,设置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车辆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37个招生专业。

完善就业服务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学校持续完善上心、上门、上网的“三上”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校领导主动上门访企拓岗,开展“8215”回访(对80%毕业生开展2年回访,10%毕业生开展5年回访),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为毕业生争取更多就业岗位。校院两级共同“上心”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开展一对一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兜底帮扶,确保每一个想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如愿就业。通过网络云平台汇聚并精准推送更多岗位招聘信息,保障就业招聘服务全年不断线。

学校的就业具备高数量、高质量和高满意度特点。首先是就业高数量,2025届毕业生共计3750人,截至2025年6月底,学校共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146场,4700余家企业共发布就业岗位5.2万多个,3407名毕业生已经成功落实就业单位,毕业去向落实率已经超过了90%。近3年,学校总体就业率都保持在97%以上。其次是就业质量高,主要涉及国铁济南局等全国18个铁路运输企业,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所属的众多工程局等大型工程施工企业,中车集团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济南地铁、青岛地铁等众多地铁公司,中国石化、中核工业、中国重汽、特斯拉、浪潮、齐鲁制药等知名企业。近3年,学校毕业生在世界500强、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率均超过70%,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都在99%以上。

加入专委会 助力智能制造专业发展

山东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和强省,智能制造专业群是学校特色优势专业群,列入国家“新双高”专业群建设,智能制造类专业在学校教育与就业的生态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加强智能制造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学校亟须一个整合资源、促进交流互动的平台。参加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专委会,通过聚合资源、共享信息、相互学习、合作共赢,必将为促进学校智能制造类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为凝聚各方力量、激发创新活力,未来学校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助推专委会各项工作迈向新高度。一是深化研究,引领趋势。学校深化就业市场研究,深入剖析智能制造行业发展趋势,精准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智能制造专业的发展方向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契合,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筑牢根基。

二是借助平台,促进交流。利用好专委会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与兄弟院校共享行业报告、就业趋势,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帮助师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规划职业发展。

三是接受指导,助力成才。在专委会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活动,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培训等服务,增强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助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