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太原科技大学:根植产业沃土 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10 作者:太原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年7月6日,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成立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会上,太原科技大学加入新能源专委会。太原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梁卫国作为参会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image.png

太原科技大学校长梁卫国获聘书

太原科技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由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奠基人、中国内燃机研制的先驱支秉渊先生担任首任校长。建校70余年来,学校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国家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事业,现已发展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基地。

image.png

校园俯瞰

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毕业生素质获广泛认可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健全“全员促就业”工作机制,深化访企拓岗力度,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精准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升,连续多年居本省本科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及山西本地,就业行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为主。近3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素质满意度在90%以上

坚守办学特色定位 优化学科专业体系

办学特色既来自长期积累,更源于自身定位。太原科技大学明显的办学特色就是始终根植并服务于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重型机械”基因和优势。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围绕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为“国之重器”提供人才科技支撑。“十四五”以来,面对“制造强国”建设和“智造”转型趋势,学校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新目标,聚焦“新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新能源”五大学科群进行布局,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为契合产业发展,学校坚持“做加法”与“做减法”并重,大力增设智能装备与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方向)等17个新工科专地方经济、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同步停招或撤销了20余个低效、陈旧专业,形成了以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三大优势学科为主干,相关交叉学科为支撑,基础学科为根基的多层次、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有力支撑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

强化师资设施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特色发展,离不开一流的师资、软硬件设施教学环境的支撑,这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障。学校坚持引育并举,汇智聚力,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现有专任教师147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0%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695人。软硬件设施上,学校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教学科研条件持续优化。学校“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是山西省重点支持的产教融合标杆工程为学生提供了接近产业一线的实践环境和技术先进的实训平台。此外,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高,学习生活环境持续优化,图书馆资源丰富,体育、艺术场馆配套设施完善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近年来,学校坚持把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坚持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聚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产业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依托学校“高端工程机械及重型装备智能化产业学院”开设“秉渊实验班”,开启了打造协同育人体系积极探索

实验班紧密对接重型装备智能化产业需求,创新“学术+企业”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基础通识+专业核心与工程实践”“2+2”培养计划,学生可直接进入校企共建实验室及合作企业实习实训校企联合共建课程、共同授课、共导实践、共享资源,打造产、学、研、用、转、创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模式。目前,以“秉渊实验班”为引领,学校正在全面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过程、质量保障、思政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周期性与系统性改革,形成了课内课外衔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此外,学校在全国近200家企业建有实习实训基地,深入探索“专业+”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富士康、建龙、徐工、中国设备监理协会等企业及社会组织在校设立了奖学(教)金,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试点;联合徐工集团、太原重工等5家公司构建了“理事会+管委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管理体制,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等开展了“双导师制”研究生联合培养,获批建设了5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2+2”“3+1”等联合培养项目及师生互访交流。2023年学校开始招收国际学生,为师生创造了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加入新能源专委会 多维度助力产业发展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加入新能源专委会,是太原科技大学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全局、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发展新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挑战的根本出路。高端装备的自主可控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作为肩负“国之重器”使命的高校,我们责无旁贷,需要在新能源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中担当先锋。专委会作为接政产学研用的核心枢纽,为我们深度融入国家能源战略提供了最佳平台。二是引领学科突围的需求。围绕“新能源”学科群建设,我校已布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方向)等专业,并依托材料、控制、机械等优势学科开展新能源材料和关键装研究,如储能设备、风电、光伏重型装备等的技术攻关。加入专委会,引入行业前沿洞察和资源,将极大推动我校新能源、车辆工程、材料、控制等相关学科的转型升级和协同创新,打造高峰学科、拓展高原学科、培育交叉学科赋能聚力。第三,深化产教融合的自觉。学校在“秉渊实验班”已探索出较成熟的校企协同模式。新能源产业技术迭代迅猛,亟须更高能级的协同平台。专委会强大的专家网络和产业资源,将为学校在新能源领域搭建起更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服务”贯通机制,显著提升服务能力。

“加入专委会后,我校将积极履职尽责,重点围绕以下方向贡献力量。梁卫国指出,一是献智献策产业发展,积极参与专委会组织的产业发展规划、技术路线图研究及政策建议制定工作,聚焦新能源动力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瓶颈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依据。二是联合攻关技术难题,依托相关学科平台和研究力量,联合专委会成员单位,瞄准关键材料、高端制造工艺、智能控制系统等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与“卡脖子”装备进行协同攻关,推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致力于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并促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高效转化。三是共育产业急需人才,发挥高校育人主体作用,与专委会企业成员深度合作,共同探索面向新能源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开展订单式联合培养、开设定制化课程、共建实训基地,为行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四是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积极参与或主办专委会框架下的学术论坛、技术研讨会和产业对接活动,促进知识分享、技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五是服务区域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山西省“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战略定位,借助专委会资源,积极探索新能源技术赋能山西乃至全国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的创新路径和解决方案。

image.png

校长梁卫国

太原科技大学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初心,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成果丰硕。太原科技大学将以加入新能源专委会为契机,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道路上再创辉煌,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进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供更强科技支撑。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