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宁波逸夫小学:智慧书柜赋能阅读生态 书香校园氛围日益浓厚

发布时间:2025-07-14 作者:贺琛涵 王成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宁波逸夫小学紫藤长廊里那崭新的智慧书柜上。年级学生黄逸青熟练地在书柜屏幕上点击几下,伴随着的一声轻响,一本《爱丽丝奇遇记》便借阅成功在她身后,书柜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各年级的阅读力排行榜,无声地记录着孩子们在书海遨游的足迹。这红读计划引入的智慧共享书柜,正悄然改变着逸夫小学的书香氛围。

小记者在宣传“智慧共享书柜”

智慧赋能 破解阅读成长密码

过去,逸夫小学虽一直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但在书籍流通的便捷性、阅读过程的可视化和个性化引导上仍面临挑战。如今,智慧书柜的引入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校阅读管理的新篇章。在五乡镇人民政府的牵头支持下,宁波金盛置业有限公司的慷慨捐助,让这座“24小时移动图书馆得以落户校园。它不仅仅是一个借书、还书的设备,更是一个智能化的阅读管理平台。

书柜内放置的书籍都经过严格筛选,严格遵循《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确保孩子们读到的是少儿文学、科普百科、成长教育等方面主题的优质好书,解决了读什么的难题。孩子们可以随时自助借阅,无需老师协助,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让阅读真正融入日常。

更令人欣喜的是,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默默记录着每个孩子的阅读轨迹——读了什么、读了多久、阅读速度如何。当孩子们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系统还会推送精心设计的闯关测试。这些数据最终汇集成一份份个性化阅读报告,实时推送给家长和师,让原本抽象的阅读力变得清晰可见。以前只能凭感觉了解孩子的阅情况,现在有了这份报告,我们能精准发现孩子们的阅读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了”,语文教研组长吴维娜拿着手机展示着平台数据说道。

另外,还有阅读兑换礼物等激励机制,点燃孩子们持续的阅读热情也发挥了作用

课程筑基 阅读习惯悄然生长

智慧书柜的硬实力,需要扎实的课程体系和活动软环境来支撑。逸夫小学教导处将红读计划的理念深度融入校本阅读体系。学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树立大阅读观,每学期由语文教研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快乐读书吧内容,为各年级精心挑选4本经典必读书目各班语文教师在阅读月内开展好书推荐、美文赏读、读书交流、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营造出班级热爱读书的浓氛围。

阅读成效的检验也独具匠心。每本书阅读后,一场以班级为单位的阅读小榜样竞赛便会如约而至,每月评选5名班级阅读榜样。学期末,一场更激烈的综合性阅读小标兵年级争霸赛拉开帷幕,每班派出精英,角逐年级最高荣誉。

这些竞赛并非唯分数论,而是将阅读能力具象化展示的重要途径。同时,声音也成为传递书香的重要载体。第一学期是我为孩子诵经典,每位语文教师深情朗读经典片段,音频制作成公众号推文;第二学期则是我爱诵读经典,每班推选一诵读之星录制视频师生用最美的声线表达对经典的挚爱,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书香。

这些阅读活动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9月的推普周、4月的读书节、语文素养节、宁波大学图书馆的小星星阅读活动以及语文组的其他活动等相互,共同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年的阅读网络。学校图书馆也定期向三至六年级学生开放,确保每每学期至少两次沉浸式阅读活动

从量变到质变 阅读力点燃学习力

智慧书柜带来的便捷与数据的透明化,加上学校精心设计的阅读课程和活动矩阵,正在逸夫小学结出丰硕的果实语文教师党老师感慨道:智慧书柜提供的数据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个孩子的阅读优势和短板,分层指导更有依据了。

阅读力需要熏陶和积累的理念,在逸夫小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孩子们不仅是在读更多的书,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在培养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能力——在阅读中理解、感知、思辨、表达和运用。

家长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年级学生家长程毓分享道:以前不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什么,现在孩子主动要借科幻书,智慧书柜系统报告也提示这方面兴趣浓厚但理解深度需要加强,我们就有意识地孩子去科技馆实地研学,孩子的习兴趣也更浓厚了!

学生很喜欢智慧书柜里的书

宁波逸夫小学的探索,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书香校园建设。作为红读计划的重要实践基地,其经验正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学校与宁波大学图书馆共建的小星星阅读社,让大学生志愿者定期走进校园,用他们的热情和专业引领孩子们探索更深邃的阅读世界。

在逸夫小学,阅读已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它正悄然转化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暮色四合,智慧书柜的指示灯在静谧的走廊里柔和地亮起,仿佛一盏盏守护知识的小灯。

学校书记陈志军驻足凝视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借阅数据,由衷地说我们要让每一本好书为启迪智慧、照亮未来的火种,通过智慧阅读工程的深耕,筑牢立德树人的根基。

宁波逸夫小学书记陈志军接受采访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