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线教师谈AI教学实践中的道与器

发布时间:2025-07-23 作者:何生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AI技术加速渗透教育领域的当下,一线教师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教学本质?近日,学科网AI教育解决方案发布会的圆桌论坛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未来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德育主任王成林,以独特的“道器观”视角分享教学实践心得,展现了基层教师对AI教育的深刻理解——技术终究是服务于教育规律的“器”,而教师才是把握育人本质的“道”。

打破时空边界:让AI补足间接经验的体验短板

“知识获取的两种路径中,直接经验深刻却成本高,间接经验便捷却体验弱,AI恰好能填补这道鸿沟。”王成林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在天津塘沽大沽口炮台遗址的历史教学中,学校先通过AR技术实现场馆3D复刻,让学生“看见”历史场景;再引入AI技术赋予场景“大脑”,动态生成百年前士兵对话、战术布局推演等交互内容,学生可通过地理坐标触发任务。

“当学生‘站’在虚拟的大沽口炮台上,听AI生成的士兵讲述甲午海战的细节,这种沉浸式体验远非课本文字可比。”王成林坦言,AI让历史教学从复述事件转向见证过程,这样的沉浸式教育方式会比口述历史更加直观深刻。

警惕技术异化:教师要做课堂场景导演

在肯定AI价值的同时,王成林指出技术应用的边界:“过度依赖AI会削弱师生情感联结,让教学失去灵魂。”他以德育工作为例,AI能生成标准化的心理健康测评报告,但无法替代教师与学生促膝长谈时捕捉到的微表情、语气变化——这些非量化信息恰恰是教育的关键。

因此,教师角色必须从知识讲解者转型为场景导演。“AI负责搭建舞台,教师则设计探究线索。”在学校的红色文化主题教学中,AI可生成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故事数据库,但引导学生思考“英雄精神在当代的传承方式”,则需要教师结合塘沽本地的劳模事迹进行点拨。这种AI搭台、教师导戏、学生主演的模式,既发挥了技术优势,又最大程度保留了教育的人文温度。

回归教学本质:期待AI成为经验传递的加速器

作为一线教师,王成林最期待的是AI能打破经验壁垒。“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常困惑于不知道学生哪里会犯错,而资深教师的经验又难以系统化传承。”他认为,理想的AI工具应像教学智囊——输入班级学情数据,就能快速定位知识薄弱点,让新教师能站在“经验巨人”的肩膀上开展教学。

目前,AI在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半自动状态:生成知识框架后需手动校准,分析学情时依赖教师补充细节。“未来的AI应该更懂教学,减少对课堂节奏的干扰。”王成林表示,希望AI能结合学生性格特点推荐改进方向对内向学生侧重鼓励性评语,对浮躁学生强调严谨性要求,“这才是真正服务于因材施教的技术。”

王成林分享一线教学实践经验

“道器相生,方能致远。”王成林的实践探索揭示了一线教师对AI教育的理性期待:技术再先进,终究是辅助教学的“器”;而把握教育规律、守护师生情感联结的“道”,永远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以道驭器”的实践智慧,为AI落地课堂提供珍贵的基层视角。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