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领域,如何让技术突破工具化应用的局限,真正成为教学变革的驱动力?在学科网AI教育解决方案发布会的圆桌论坛上,广东省电化教育正高级教师、广东省“AIGC技术赋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项目主持人赵建初,围绕“校长与教师双视角:AI教育的变革与应对”主题,分享其基于实践探索形成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赵建初
从理念到场景:AI重构课堂教学的三重突破
“AI对教育的改变,首先始于理念的革新。”赵建初指出,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在AI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以英语教学为例,智能语言学习软件构建的虚拟对话场景,让学生从被动记单词转变为主动与AI外教实时互动。发音纠错、难度适配等功能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更重塑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课堂生态。
而个性化教学的实现,更是AI技术的突出贡献。AI学习分析系统能通过课堂练习、作业、测试等多维度数据,精准绘制每个学生的知识图谱。赵建初表示,就像数学教学中AI发现学生对函数部分理解模糊,便会自动推送分层讲解视频和练习题,这种一人一策的教学支持,让因材施教从理想变成现实。
系统化模型:让AI教学体系化推进
与侧重单点应用的实践不同,赵建初强调AI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系统化实施路径。他提出的“AI+教学”五阶实施模型,形成了从任务驱动到多元评价的完整闭环。
“这一模型不是简单的步骤叠加,而是让AI深度嵌入学习的每个环节。”赵建初解释,在任务锚定阶段,学生借助AI工具自主探究,明确知识盲区;进入提问环节,AI会生成递进式问题,推动思维纵深发展;在信息整合阶段,学生结合AI分析报告重构知识体系;协作研讨时,AI辅助分组并记录观点碰撞。最终,AI量化评价与教师质性评价相结合,形成个性化提升方案。
针对教学设计难题,“四阶迭代设计模型”提供了精准解决方案。从依据课标和学情精准选题,到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基础框架,再通过DeepSeek等AI工具优化初稿,最后结合互动授课平台等工具细化场景并迭代推广。该模型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智能化辅助、个性化定制与数据驱动的持续优化循环,显著提升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适配性与实施效果,为高质量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元协同:重新定义AI时代的教学关系
“AI不是来替代教师的,而是要与教师、学生形成共生关系。”赵建初提出的“教师—AI—学生”三元协同模式,深度重塑课堂互动逻辑。在这一模式中,AI承担数据追踪、资源推送、情境创设等角色;教师则转型为高阶能力培育者、学习路径导航者和情感互动主导者;学生作为核心参与者,在AI支持下开展自主探究与协作创造。
赵建初强调技术应用的边界。他说,AI能精准分析学生的知识漏洞,却读不懂眼神里的困惑;能生成标准化教案,却替代不了教师即兴引导的灵光一闪。他提醒教育工作者,必须警惕技术异化风险,始终坚守AI服务教学本质的原则,在数据驱动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该套系统化模型为中小学教师合理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教研提供实践路径与理论参考,其核心价值在于:让AI教育从零散的教学创新变成可复制的生态构建,从技术主导的工具应用回归教育主导的本质需求。“好的AI教育,应该让技术像水和电一样自然融入课堂,润物无声却不可或缺”,赵建初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