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西区学校(以下简称“川大附中西区”)与四川农业大学深度合作,以“天府粮仓”劳动与科技基地建设为核心,探索城市校园劳动教育场景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川农大的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设计和建设工作,为基地注入了青春力量。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对培养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川大附中西区副校长杨培江介绍,学校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利用校园暂时闲置的3亩土地,以“天府粮仓”为背景,建设劳动与科技教育场景,让学生就近亲近自然、体验农业科技,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来提升学校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校园俯瞰图
基地建设以现代化与生态化相融合
“天府粮仓”劳动与科技基地配备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四情”监测系统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实现劳动教育智能化与高效化。基地分为种植田、蔬果区、药草园三大功能区,各区域均配备教学设施与实践工具。在种植田,学生学习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感受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结合;蔬果区内,学生搭建鱼菜共生系统,直观体验生态循环;药草园中,学生种植药用植物,学习中医药知识,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此外,基地设堆肥区,学习堆肥制作,构建绿色低碳生态系统。
以劳动教育场景为依托构建跨学科实践体系
在“天府粮仓”劳动与科技基地建设基础上,两校共同开发跨学科课程,构建“理论认知—实践操作—创新转化”链条。课程依托劳动教育场景,结合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打破学科壁垒。
例如,《天府粮仓:仓廪实而知礼节》课程,以基地种植田为场景,学生参与大豆和玉米的育苗种植及田间管理,学习天府粮仓建设意义和农业知识。《鱼菜共生实验室:共生超能力大揭秘》课程,以鱼菜共生系统为场景,学生搭建和维护系统,学习生态工程原理,掌握水质调控和堆肥制作技能。
育苗制备
鱼菜共生体系观察
在《都江堰:古代水利的智慧》课程中,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蓝本,打造小型水电站与“鱼嘴”分水工程,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其科学原理及对成都平原的重要影响。《香草花园:可食和疗愈的童话世界》课程中,学生参与香草花园设计与建造,学习种植技术、花园造型设计,提取香草精油,完成从自然认知到艺术表达的链路。在这些课程试运行过程中,大学生助教也加入教学活动,协助中小学生完成实验与操作,实现知识在不同学段之间的流动与共享。
川大附中西区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打造的“天府粮仓”劳动与科技教育场景,为城市校园劳动教育场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基地通过现代化设施与生态化规划,解决了城市校园劳动教育场地匮乏问题,为学生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劳动的优质环境。课程开发与学科融合依托劳动教育场景,实现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