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四元联动立体式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新模式

让思政课更有力量更有说服力,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发布时间:2025-09-05 作者:邢卫红 刘艺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思政课实践育人创新改革以来,立足职业教育特色,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整合资源、创新方式、优化模式,构建四元联动立体式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新模式。该模式以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教师实践研修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打造立体式思政大课堂,显著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功效,增强教学实效性与吸引力,培养了大批扎根轨道交通事业、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课堂实践立足教育之本躬行践履

课堂是思政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坚持“理实一体”教学原则,面向全校学生,坚持常态化开展“时事一刻钟”、模拟法庭、辩论赛、品读革命家书、毛泽东诗词朗诵、红色情景剧、习语品读等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量化打分,记入课程考核成绩。

教师组建实践核心小组,辅导学生统筹规划、按时推进。同时,教师松手但不撒把,对学生进行密切关注、及时指导督促学生向目标转化,从实践分组、实践形式、实践主题、实践成果课堂展示等方面指导学生实践。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加大对学生实践教学考核比重,通过评价方式改革将实践教学有效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增强了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开展民法典案例展示主题活动

拓展校园实践:突破教室边界延展空间

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社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长廊、机车校史馆、詹天佑广场等资源依托,开展把思政课堂到实训场、校园文化广场等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获得感。

近年来,学院先后聘请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军事专家李业平、党史专家梁星亮等7人为客座教授,聘请了全国劳动模范、最美铁路人王小卫、董宏涛、王庭虎等10人为大思政课校外兼职导师,邀请全国“最美铁路人”及“西铁楷模”代表来校作宣讲报告,发挥社会“大先生”在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思政文化长廊讲解团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讲述红色故事中,传承红色文化;用活思政VR智慧教室,探索虚拟实践,以新形式、新方法将思政课教学接入新平台、新领域,推动数字思政课建设,实现沉浸式学习,赋能思政教育改革。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倍源为学生开展大思政课专题讲座

搭建校外实践迈开坚实脚步知行合一

学院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打破校园围墙,善用资源,通过多方联动,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积极利用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陕西和西安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社会资源,推进校地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师实践研修和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目前学院已完成共建实践基地26个,常态化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工作,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欧班列西安国际港站、交大西迁博物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小雁塔等,成为学生思政课实践的常去之地。同时,开展访革命基地,听老红军讲历史、赏非遗文化、听铁路人讲故事,举办巴山精神、宝成精神之旅等多项特色实践活动,激励在校生勤学苦练、精技强能、报效祖国。

陕西水利博物馆馆长王辛石和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任治军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教师实践研修走向广阔天地学思践悟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2009年至今,学院坚持开展教师实践研修活动,先后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各地革命纪念馆、田间地头、航天基地、高铁、飞机生产车间,开展了20余次社会实践专题调研活动,创新了学院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常态化制度机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的工作机制。

学院开展“红色文化”专题社会实践研修,深挖思政课“一线课堂”教学资源,将研修成果作为思政课教学案例素材,按照思政理论课建设文字、影像、图片等资源库,方便教师用于教学,提高育人效果。思政课教师通过实践研修锤炼初心使命、积累教学素材、形成教学案例,将思政课讲更有底气、更有力量、更有说服力,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学院四元联动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以课堂为根、校园为干、社会为枝、教师研修为脉,贯通了的育人全链条,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大思政课时代要求的同频共振。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让师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营造启智润心的育人氛围。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