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上海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工作推进会在华东师大召开

发布时间:2025-09-08 作者:迪娜 匡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9月6日,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工作推进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聚焦老年气候变化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及代际学习五大领域课程建设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静安区、闵行区、青浦区、松江区、金山区和宝山区的社区(老年)学校校长及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老年教育课程创新路径。

与会代表参加研讨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家成,阐述了召开本次会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开展老年气候变化教育不仅是对国家“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更是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需要帮助老年人建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气候变化教育提升到价值观塑造的新高度。他认为,就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言,当前需要更多类型的课程,要求课程建设打破学科壁垒,尽快研发和完善气候、健康、科学、艺术等课程;需要继续探索如何通过课程建设联合体机制,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建设新模式。

在会议的经验分享环节,与会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和深度思考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老年大学校长李秋菊,重点分享了《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老年教育2.0版)》的研制经验和创新亮点。她详细介绍了新版指南科学性适老化特征,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情境化教学,让老年学员既能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又能掌握参与绿色生活的实践技能。她表示,将继续依托高校科研优势打造更优质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

上海市松江区九里亭街道社区老年学校校长曹天晴,带来了关于代际学习的思考。她系统性地提出了代际学习三步走实施策略:首先要深入调研不同年龄群体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其次要设计项目式、体验式、对话式等多元教学形式,最后要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协作的资源整合机制。她特别强调,代际学习不仅要注重知识传递,更要促进情感交流,让不同世代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社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戴娟娟,分享了在老年教育实践丰富经验,提出老年教育课程应采用线上与线下教育学分银行相结合的模式,认为课程建设应兼顾共性知识传授与专题活动,助力老年学员紧跟时代步伐。她强调要充分挖掘老年群体潜力,推动老年人成为银龄教师,融入社区治理,并通过多样化活动与课程,实现老年人与青年人的代际互学。

上海市青浦区重固成教集团总校长董雯倩,从教材建设角度提出了创新建议。她认为,老年教育教材要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限制,采用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媒介形式,提供可视化、可量化的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同时,她结合企业经验提出老年教育从理论灌输到行为引导的提升路径,期待未来将老年气候变化教育与银发经济、文旅产业等领域进行融合发展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老年教学部主任王旭,结合静安区老年大学春夏秋冬四季主题课程的丰富实践,提出老年大学的课程应当注重系统性,形成连贯而深入的系列专题,真正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体现接地气的内容特色。在教学方法上,她倡导采用研学旅行、人文行走等体验式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老年学员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融乐其中。

上海市宝山区业余大学招生办主任陈岩从教学实践出发,分享了对老年教育规律的理解。指出,老年学员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都具有独特性,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建议采用更多案例教学、实操演练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老年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还强调要重视学习成果的即时反馈,让老年人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部师生党支部副书记刘冉,提出了艺术疗愈微专业建设构想,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她详细阐释了艺术教育在缓解焦虑、提升幸福感方面的独特价值为老年艺术教育课程创新提供了专业而前瞻性的指导。针对如何建设老年艺术教育课程,与会代表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华东师大老年大学原校长裴建华表示,这次会议不仅交流了经验,更凝聚了共识,为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她建议各老年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形成合力,将会议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建设实践和教材建设成果,不仅要为上海老年教育发展提供方案,更要为全国老年教育提供可借鉴的上海经验

与会代表达成了多项重要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将会议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进一步完善《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老年教育2.0版),持续推进老年气候变化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科学教育与代际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多元协作的课程发展共同体。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