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广西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

破局边疆民族文化育人 构建三维立体育人生态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黄朝霞 梁丽雅 蒙益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边疆地区,如何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是众多中职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立足本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历经9年持续探索,构建起全维度文化育人体系,不仅培养出大批兼具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中职文化育人新路径。

精准发力:筑牢文化与产业融合根基

解决民族文化育人的基础问题,核心在于让分散的文化资源形成合力、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校组建了一支由12名校内教师、5名非遗传承人、3名行业专家及2名博物馆研究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对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展开系统性梳理。团队按传统技艺、民俗文化、文化遗产三大类别进行整合分类,明确每项资源对应的专业方向与岗位需求,建立起标准化的文化资源与专业适配数据库,让原本零散的文化素材转变为可直接服务教学与产业的实用资源。

为打通文化与产业的衔接通道,学校联合12家文化单位、企业成立协作组织,搭建起文化资源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平台。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发实践项目,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景区讲解实训,艺术设计专业围绕传统技艺开发文创产品,幼儿保育专业将民族音乐、舞蹈融入教学内容。同时学校引入企业评价标准,从市场适配度、专业规范性等维度对学生成果进行考核,有效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闭环构建:贯通分层递进育人链条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学校以梯度培养为核心,构建起连贯的育人环节。从文化认知启蒙入手,开设3门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每年举办20场文化讲座和1次文化展示周,帮助学生系统建立文化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在各专业核心课程中嵌入民族文化技能模块,每学期开展技能实训周,联合企业与传承人制定考核标准,学生技能考核通过率较2019年提升30%;组织学生参与文创设计、文化节策划、社区文化服务等实践活动,最终通过真实项目实战实现学生能力跃升,完成从知识学习到技能应用的跨越。

为强化环节衔接,学校还打造了多维度支撑体系。教学层面,形成“基础+核心+拓展”的课程链条,覆盖1200余人次学生,开发68个教学案例;实践层面,建成3个校内实践基地配备180余台专业设备,联合6家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践能力达标率从2018年的82%提升至2023年的98%;文化层面,与博物馆、景区、社区深度合作,开发VR展厅、实训手册,开展专题展览8场,覆盖学生600余人次。同时学校建立多元评价与动态优化机制,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成效,根据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形成持续迭代的育人闭环。

全域拓展:营造浸润式育人环境

为破解教育场景单一难题,学校着力打造全覆盖的育人场景,构建起“空间—活动—数字”三维立体格局。校内建成民族文化长廊、大师工作室及文创实训展馆,通过环境布置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校外联动村寨、企业、文化机构建立实践基地,2023年学生在村寨参与实践活动240余人次,完成各类文化作品400余件。学校常态化开展文化节、技艺大赛等品牌活动,依托社团开展日常实践,累计开展社区服务48场,培训居民1200余人次,接待文化体验者3万余人次。此外,建成包含35小时技艺视频、236件虚拟展品的数字资源库,开发AR互动模型与虚拟实训系统,通过线上平台文化资源便捷传播。

在此基础上,学校推动“校内外”“线上下”场景联动。校内场地供企业开展研发研讨活动,校外基地承接学生实践任务,校村、校企联合举办文化活动;线下活动通过抖音直播、视频上传等方式同步线上,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开展“线上学习—线下创作—线上展示”的融合实践。同时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管理考核细则,通过政府、企业、学校协同筹措经费,保障场景育人持续推进。

目前,85%的幼儿保育专业毕业生能独立开展民族文化教学,92%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文化讲解岗位,学校获评全国民族特色学校,为边疆中职民族文化育人提供了有力支撑。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