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以“四融四链四阶”模式培育复合型地理人才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程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当前地理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中人类生存环境空间格局、时间演化及人地相互作用的核心学科,正迎来新思维、新数据、新方法、新认识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

多年来,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立足地理学“服务国家、扎根区域”的学科基因,深耕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创新构建“四融四链四阶”育人模式。以思政、科教、产教、专创“四融”为核心路径,串联思专协同、学科协同、科教产教协同、实践创新协同四条育人链条,锚定学科知识夯实、地理思维养成、创新能力提升、价值素养塑造四阶育人目标,系统性重塑地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地理人才开辟新路径。

铸魂强基:构建思政引领与团队支撑双驱育人体系

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思政教育与高水平导学团队为支撑,为研究生成长筑牢思想根基、搭建学术阶梯。

思政全链融入,打造地理特色价值育人体系。学院深挖地理学科与国家战略、区域实践的天然联结,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三维协同机制。学院将学科平台、科研成果、实习实践等资源转化为课程思政优质素材,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珠峰科考等重大学科实践,以及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科学精神、全球视野等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实习实践、科技竞赛等育人环节。

学院依托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推动理论认知与实践应用深度耦合,实现学生价值认知内化与实践能力外显同步发展。同时,加强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形成课内外联动、全方位覆盖的思政育人新范式。

团队协同发力,建设高水平导学队伍。学院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凝练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等6个特色研究方向,组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等12个省级科研团队。以团队为载体推进导师队伍建设,发挥资深学者的传帮带作用。

在导师培育与评价方面,从政治素养、师德师风、业务素质三个维度严格选拔培育优秀教师,建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导学关系、心理健康全覆盖的导师培训体系;创新“自我评价+学生问卷+学院评价”多元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导师育人活力。

5年,学院导学团队成效显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他国家课题50余项;培育国家杰青1人,特聘专家、青年专家15人;1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4名导师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导师以第一位次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2项。

协同创新:搭建科教产教深度融合育人平台

学院以协同育人为核心,通过构建科教产教协同育人共同体、共建高水平实践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与校企界限,为研究生提供高质量学术训练与实践机会。

科教深度融合,推动学术前沿进课堂。学院依托科研团队、重大课题与平台基地,引导研究生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高水平科研工作,建立“科研成果—教学内容”精准转化机制,将理论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将产品开发成果设计为案例教学素材,实现“学术优势”向“培养优势”的高效转化。同时,深化校所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空天信息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展博士、硕士联合培养工作,推动“协同育人+联合攻关”双向发力,助力研究生接触学科前沿、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产教高效协同,构建全域实践教学网络。学院以“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联培”为原则,打造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集群。目前已建成地理信息与遥感科学研究生教育等2个省级联合培养基地、10个校级联合培养基地,以及空天地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践平台,形成“校企协同、院所示范”的培养模式,构建覆盖全域的实践教学网络。为夯实实践教学基础,学院建设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理园,从身边地理问题切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提质:完善能力培养与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学院以实践赋能为导向,构建全链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完善多层次质量保障机制,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学院构建“科研项目—科创竞赛—地理实践”实践能力提升体系,推动理论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转化。在科创竞赛方面,依托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建立“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级竞赛体系,形成“基础训练—项目孵化—赛事锻炼—成果转化”全链条培养模式;联合山东地理学会连续11年举办山东省地理创新大赛,设置地理教学创新、地理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3个赛道,为研究生提供多元化竞技平台。在国情省情调研与科普实践方面,依托3个山东省科普工作室,开展“美丽中国”山东调研等系列活动,引导研究生将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国情省情深度结合;通过增设研讨课、实践课,递进式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构建高校社会协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同频的实践育人新模式。近年来,学院研究生围绕黄河流域国家战略、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方向,斩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组织“保护黄河生态 落实国家战略”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地理思维强化—实践能力进阶—价值素养重塑”递进式培养闭环。

学院创新构建多元化协同联动的质量保障体系。在资源整合与校际合作方面,联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省内高校地理院系,成立山东省大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研训共同体;组建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建立多层次、多学科、多元融合的校际资源共享机制,显著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在培养质量管控方面,实施研究生论文校外专家匿名外审,建立“预审—盲审—复检”递进式审核机制;通过人工采集、质量信息数据库、问卷调查等方式,完善“诊断—检查—反馈—改进”自我提升机制;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出版和再版系列教材20余部,推动科研与实践成果进教材。此外,打造“齐鲁地理大讲堂”品牌学术活动,有效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

“四融四链四阶”育人模式实施以来,学院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理学报》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10余篇、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奖项。该模式因科学系统、可复制性强,被山东地理学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等社会组织推广,并在山西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未来,随着地理学科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作用愈发关键,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将进一步推动科教深度融合、产教高效协同与育人体系数字化转型,着力培养更多具备家国情怀、创新能力与实践素养的地理学科高层次人才,为国家战略实施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研究生张雪洁等学生完成的项目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