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滨州医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用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改革。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滨州医学院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创新构建“三层融合—四阶递进—五维赋能”的生物医药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成果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罗恩·巴比克以及国家药学教指委主任委员姚文兵等专家的高度肯定。
直面挑战 开启育人模式改革探索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医养健康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科研领军人才短缺与基层服务人才不足的双重制约,特别是需要大量精通生物医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学校专业设置与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存在衔接不足的问题,这向高校改革传统生物制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传统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也暴露出三方面问题:一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存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动力不足、师资团队短板突出、资源建设滞后、学用“两张皮”的问题;二是能力培养系统不强,存在产业技术迭代需求与能力培养脱节、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三是实践育人环节割裂,存在实践实训碎片化困境、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
如何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系统推进适配产业需求的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成为地方院校转型发展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课题之一。
滨州医学院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的牵线下,携手生物制药领军企业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以泰山学者产业领军人才姜静为负责人的生物医药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项目组,开始了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等生物医药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三层融合 构建立体化育人共同体
滨州医学院项目团队积极推进校企融合共建创新平台、人才融合打造双师团队、理实融合重构课程体系的“三层融合”改革,构建了“三层融合”的多维度育人共同体。
校企融合,以“目标联结+价值联结”为目标共建创新平台。校企合作开设国内首个“规模化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专业方向,以目标联结打造“教学实践就业共同体”;成立荣昌产业学院,推行校企双院长制共管、联合实验室共用、校企资源共享等合作模式,以价值联结打造科研创新转化共同体。
人才融合,依托“双导师制+双挂职制”打造双师团队。学校通过构建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的“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指导;通过整合双方人才资源的“双向挂职+协同研发+技术孵化”双挂职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教学—生产—研发—转化”良性循环。
理实融合,以“三对接”重构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与产业认知融入《药品生产质量规范》《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等紧密结合行业的规范教育中,对接行业岗位规范;将《细胞工程与蛋白药物》等共性专业课整合为10门理实融合课程,对接产业技术标准;实践教学环节全部落实到研发生产一线,近5年,学校累计组织1350人次参与763场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实战。
四阶递进 构建系统化能力培养路径
滨州医学院项目团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大一到大四全学段,建立“基础认知—专业核心—综合应用—复合创新”四位一体能力成长机制,形成“四阶递进”的系统化能力培养路径,为学生全周期成长提供递进式保障。
大一以双轮驱动培养学生基础认知能力。通过“基础实验+产业认知”,将思政融入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将文化浸润融入国家战略认知和产业政策解读等视频与专题讲座,激发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大二以技术筑基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通过“专业实训+技能竞赛”,强化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建立赛课融通机制,以赛促练、以赛强能,让竞赛成果真正变成学生的硬本领。
大三以专项突破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通过“企业轮岗+项目实战”,强化模块化课程体系与项目化教学设计。近5年,荣昌生物组织647场次、迈百瑞生物组织265场次轮岗实训,让学生全程参与生产管理、工艺优化、分析方法开发、质量检测等生产全过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应用能力。
大四以问题导向培养学生复合创新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就业适配”,明确毕业设计选题源自企业实际需求,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复合创新能力;通过追踪学生职业发展轨迹,建立学生能力图谱,全面衡量产教融合育人成效。
五维赋能 构建全链条实践育人生态
传统实践育人存在环节割裂、目标模糊的问题,导致知识输入与价值输出产生供求矛盾。滨州医学院通过嵌入“实验教学—技能竞赛—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拓岗”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了“知识验证、能力淬炼、场景迁移、综合素养、价值转化”的闭环评价体系,构建形成了“五维赋能”的全链条实践育人生态。
实施实验教学模块化改革,开展学生知识验证。基于企业真实案例,校企合作开发“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三级实验课程群,通过梯度化模块设计,将理论知识拆解为可操作的实验任务,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理论—实验—应用”的认知链条,夯实专业基础。
实施技能竞赛靶向性提升行动,强化学生能力淬炼。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目标,建立“赛课融通”机制,将竞赛标准转化为具象化教学指标,同步对接行业岗位能力模型,让竞赛训练融入日常教学,推动学生在备赛过程中针对性弥补能力短板,提升岗位适配力。
实施企业实习过程化管理,推动学生场景迁移。构建“岗前培训—轮岗实践—项目攻关”一体化模式,依托企业智能平台实时记录学生操作数据、任务进度与成长轨迹,实现实习全流程可追溯、能力提升可量化,助力学生快速适应职场场景。
实施毕业设计产教融合举措,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坚持“真题真做”原则,选题全部源自企业技术攻关或工艺优化需求,引入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提高企业评价权重,确保成果兼具学术性与产业价值。
实施就业拓岗精准对接行动,实现学生价值转化。建立从实习到就业的直通渠道,配套能力跟踪评价机制,动态匹配学生优势与岗位需求,推动学生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
“三层融合—四阶递进—五维赋能”的生物医药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实施以来,滨州医学院生物医药类专业毕业生达2178人,就业率在98%以上,其中“规模化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专业方向改革培养了9届毕业生,除深造者外绝大多数毕业生已进入国内知名药企。荣昌产业学院获批入选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专任教师中双师型导师占比达55%以上,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团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