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发布时间:2019-05-29 作者:田鹏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坚持“八个统一”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之二)

[摘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论。必须以透彻的学理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从而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学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的要求: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验的科学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提高到了新境界。“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八个统一”中具有基础、核心、统领地位,对于我们破解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本质

从辩证法视野考察,差别是统一的前提。政治和学理是两种事物,政治性和学理性有着明显差别。政治和学理、政治性和学理性有差别、有矛盾是我们研究、讨论、实现其相统一的基本条件。换言之,我们追问或追求的“统一”,是辩证的统一、矛盾的统一,而且这种矛盾、对立、差别是辩证矛盾,而不是逻辑矛盾。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的,“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他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身的(本质)规定,此一方面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对方的对方”。显然,在辩证法框架下,“他物”是自己的他物,辩证矛盾的对立面是“自己的”对立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相互贯通。这就是统一性。我们所谓的“统一”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物质的、客观的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生活过程)固有的对立和统一。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统一”,不是我们强加或嵌入的,而是事物本身内在的、固有的统一;不是形式逻辑意义的统一,而是辩证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统一。矛盾着的各方在对方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体现自己;矛盾、对立双方并非彼此隔绝、相互屏蔽,而是互相给予、互相补充、互相成就。在社会历史领域,特别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必然是在教师主导、主张和努力作为(创新)中实现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体现为政治必须是通过学理展现的政治,学理必须是表达政治的学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独断,更不能武断,必须尊重规律、遵循学理、以理服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同样,“武器的批判”也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物质的力量只能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同样,“理论的力量”也只能由“理论的力量”来摧毁。缺少或没有学理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尤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格外关注讲理论,而不是轻易下结论,必须格外热心悟原理,而不是醉心于讲故事,必然格外强调思想性,而不是追求戏剧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据

从认识论视野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理基础、学理资源、学理自信在哪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是否有充足、可靠、科学的学理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担当高校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时代使命,能否以理论支撑政治、解析政治、说明政治,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沁入受教育者心灵,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并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而是以理论底蕴、现实支撑、文化基础、教育主体为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孕育学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学科构成更加丰富,学科评价标准更加规范,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魅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大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权,为在学理上深入分析和回应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期待创造了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自信证明学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理论成果及其文化形态,特别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伟力支撑学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重要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师表达学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理的发言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总体上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而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主导条件。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途径

从方法论视野考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确实是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如何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从而“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用坚定的立场对待政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托。无论何时,我们不能忘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任何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必须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无论任何风吹草动,都不为所动、不为所困、不为所扰,永远站在党和人民一边,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用深厚的历史把握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因此,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离不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离不开科学社会主义500多年的曲折探索,离不开近代中国170多年的沧桑与沉浮,离不开新中国成立70年的壮丽史诗,离不开改革开放40年的富强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文化表现形态,离不开人类历史发展大背景,离不开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的“大历史”。没有人民创造的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就无法解释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明晰“论从史出”的深刻内涵,以深厚而广阔的历史视野,用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思想政治”的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

三是用真理的态度对待政治。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真理问题的辩证法,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明确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广大教师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启发学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根本不变的价值选择。要用好真理问题的辩证法,明确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鲜活的真理变成抽象的教条,要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真正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力量。

四是用科学的理论解析政治。“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把政治话语学理化,用逻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征服学生,引导青年学生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只有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理直气壮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让学生受益一生的金课。这是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奥秘所在。

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并将其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田鹏颖,单位:东北大学】

原载2019年第9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