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刷脸验身份,全方位监测,信息数据共享、共用、共通

广东:“黑科技”助力阳光招考

发布时间:2019-06-18 作者:刘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替考等作弊手段魔高一尺,在信息化助力下,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防作弊的“火眼金睛”道高一丈。考生进场前,需要完成指纹、人脸识别、身份证等不同认证,考生资料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直达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与数据库信息联网比对。

信息比对不成功的考生,现场监考人员将通过人工判别进一步验证。这组“黑科技”在2018年广东高考已大显身手,杜绝替考行为发生,不久前结束的广东高考中,这些技术就为高考安全保驾护航。

近年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联姻平安科技,打造智慧考试院。目前已打通考前报名、考中监考、考后记录查询全流程,实现各类重大考试招考线上化。这大大方便了考生及其家长,有力保障广东考试招生工作阳光透明、公平公正。

考前报名从排队两小时降为3分钟完成

只需3分钟,广东省内每名考生就可在线上完成照相、提交材料等所有报考流程。新技术还提升了考生信息审核效率,原来广东重大考试仅线下考试身份信息验证这项工作,就需要组织大量工作人员,而现在只需几十位在线审核员。

这正得益于信息化新技术的赋能。2017年12月,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和平安科技强强联合,依托平安云在全国推出首个在线招生、考试服务平台,方便了2018年高考报名工作。

“人脸识别等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也应让考试工作更便捷。”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院长王斌伟介绍说,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广大考生及其家长提供更美好的服务体验。

采集指纹是开展线下报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平安科技首席执行官陈立明看来,指纹识别有一定的准确度,而平安科技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已达到99.84%。仅2017年,该技术就在金融领域达到10亿次调用,认证准确度高。

能否借力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推进考试报名全线上登记呢?在深圳试点基础上,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借助平安科技的技术支持,开始稳中有序的探索。该院开发出微信小程序等平台,收集考生信息后,再与公安系统身份证库的信息进行比对,准确核实考生身份。这样考生就能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随时随地,进行线上身份验证,不需专门为报名跑到报名现场等待验证。

设想变为现实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携手平安科技开展更进一步的探索。原来,考前报名、体检等环节都要采集信息,每一项考试也都要单独采集考生信息。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针对问题开展改革。该院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共用、共通,学生只跑一次腿或是只做一次采集,就可达成所有的考试信息相通。

组合拳搭建考中作弊“防火墙”

“由于报名时采集了考生人脸信息,我们可在0.9秒内对每个考生身份进行认证。因此考生刷脸入场,用时仅需1秒左右。随着数据格式统一、网速提升等,验证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平安云总经理区海鹰举例说,2018年,广东高考美术术科统考首次引入人脸识别系统,所有考生在考场内刷脸验证身份。相比原来的指纹验证,更加准确、便捷地识别考生信息。

而原来考生入场时,人工验证其身份信息,相对费时费力。“更重要的是,原来我们很难实时比对信息。”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周旭介绍说,以前都是通过人工手段收集考生信息,经由考场、考点、县区招考部门、地市招考部门等节点,层层上报,才能汇总到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近年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大力推进考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全省所有标准化考场等末端全部通过高速网络,直通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广东高考有400多个考点、3万多考场同时开考,面对巡查人力不够、分布点多面广等难题,如何在考试中实时监控、发现、防止作弊事件发生,保障考试公平?在周旭看来,由于这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倒追很难,靠传统的人力监管难以面面俱到,“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一年服务2亿人次考生

2018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微信小程序在国内率先提供小程序查询、高考录取结果推送等服务,仅在2018年就服务810万人次考生,访问量超2亿次。目前,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微信小程序已覆盖高考、成人高考等24项考试。

“智慧考试不仅涉及前端、中端,还有后端,怎么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成绩趋势,为教育部门优化教学提供参考借鉴?”区海鹰给出了答案,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和平安科技将在生物识别技术、在线服务应用等方面,开展更大规模的合作。

“我们下一步将重点开展智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综合业务平台、智慧决策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王斌伟介绍说,到2020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将全面建成大平台支撑、大系统治理、大服务便民、大数据决策、大安全保障的智慧考试院,实现考试招生全业务的全天候网上办理,降本增效,从而更好地促进考试招生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教育公平公正。(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盾)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