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之年,怀揣着育种报国的初心和使命,把自己从大都市“发配”到偏僻的乡村,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栉风沐雨,守望麦田,育种育人,结下累累硕果;耄耋之年,他仍矢志不渝、奋斗不息,要为新时代农业科教事业再立新功。——题记
高考后,完全可以报清华、北大的他,却毅然决定学农,以第一志愿考入农业高等学府——北京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谢绝留校,去陕西,一心只做小麦育种,把生命交给土地,心无旁骛地生根、发芽、茁壮、守望,艰辛育种,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他扎根农村基地,守望麦田,逐梦前行,最终成长为全国著名的农业教育家。他就是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
悠悠赤子心 殷殷悯农情
赵瑜出生于甘肃省永登县西部山区农村,儿时家乡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亲们辛勤劳作却依然食不果腹的生活,在他幼小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印记,成为他后来从事农业科教事业的原始动力,也让他内心满怀悯农之情。
高考后,完全可以报清华、北大的他,却毅然决定学农,以第一志愿进入北京农业大学学习。大学期间,赵瑜谨记恩师、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蔡旭院士“搞育种离不开土地和农民”的教诲。1959年大学毕业时,不仅门门功课优秀,还是带课老师看准的科研尖子,但他的选择却让大家很惊讶:谢绝留校,去陕西。他一心想去武功(现杨凌示范区)做小麦育种。当时,陕西武功和江苏南京是我国两大著名的农业科研“硅谷”,业界有“南金陵北武功”之说。
起初,赵瑜被安排在陕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工作。整天坐办公室,怎么搞育种研究?他和领导软缠硬磨十个月,如愿把自己“下放”到陕西省武功农业学校(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当时学校不搞科研,他就结合自己所教的“作物遗传育种”课,利用教研组的一小片农作物标本地和育种实验室简单的仪器设备,从零起步搞起了小麦育种研究。他“痴迷”上育种,以至于宿舍的床下、桌子上,纸箱里装的、墙上挂的,不是种子袋就是未脱粒的麦穗。
1965年春,陕西省扶风县豆村农场划归学校作教学试验用地。赵瑜喜出望外,抢先带着学生下到农场。当时,农场除了几间破烂不堪的土房和草棚,就是大片远离村庄的黄土地,吃水都要用卡车从几公里外的县城拉运。不少学生叫苦连天,赵瑜却暗自高兴:这片土地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腹地,地势平坦,土质良好,不仅能代表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且对黄淮麦区同类生态地区也具代表性。站在春风复苏的大地上,他仿佛看到一片片金色麦浪滚滚而来,他认定,这里就是自己寻找的育种“宝地”;于是,就在那里定位扎根,把生命交给土地,心无旁骛地生根、发芽、茁壮、守望,艰辛育种,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
赵瑜的家乡甘肃省永登县是个贫困山区县,为了回报家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连续十多年间,每年回去数次,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春小麦是当地主要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品质不好。2005年,他把“武农148”和搜集到的几个抗寒性良好的冬小麦品种带去做“春小麦改种冬小麦试验”,获得成功。其中,“武农148”表现最好,每亩增产优质小麦200余公斤,在适应地区大面积推广,结束了几千年来兰州地区只能种春小麦的历史。永登县西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大,由于种植的农家品种种性严重退化,产量低,品质差,种植效益很差。他想进行引种试验,县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解决了少量补贴,他利用这些资金并自付运费从青海省农科院引进“青薯2号”马铃薯良种,在当地一个村采用“良种良法”示范种植3000亩,产量倍增、品质提高、成效显著,当年村民人均增收400多元。县上通过举办现场观摩会,印发宣传材料等,将该项技术推广到全县马铃薯产区,产生很大的示范引领效应。如今,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30多万亩。
生活中赵瑜却简朴得“抠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起初他从豆村农场到农家小屋,再到巨良农场,八年间先后换了三个地方,住的都是半间土房。1973年,陕西省农业厅修建了砖木结构小院,他整整工作生活了40年。2012年,赵瑜所在单位给他新建了一座二层小楼的院子,取名“麦香苑”,真可谓是旧貌换新颜。
扎根黄土地 育出金种子
1969年,赵瑜培育的第一个小麦品种“武农132”因增产显著,深受农民欢迎。这一年,农场大面积种植了“武农132”原种,赵瑜看着绿油油的麦苗,来年万顷良田麦浪涌动的丰收场景似乎已跃然眼前。
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冷水泼来:农场划给了别的单位。赵瑜急了,他选育的育种材料都种在试验田,这季试验要是保不住,十年心血将毁于一旦!
赵瑜多方奔走,请求呼吁。情急处,堂堂汉子甚至落下泪来。从麦苗返青跑到麦子拔节,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有关部门同意60亩育种试验田由赵瑜收割,其他小麦由对方收割。那可是1200多亩原种啊,当粮食吃了太可惜!赵瑜痛惜中又感到庆幸,保住育种试验田的育种材料,就保住了育种基础,保住了命根子!
农场移交了,其他师生都撤回了学校。赵瑜孤身搬到附近一户农家住下,依然每天赶到试验田,照常进行观察记载和田间选育等工作,午饭常常带些干粮和开水在地头凑合一顿。临时住的小屋没有电灯,晚上看书写材料的习惯也中断了。坚守到当年夏收后,为了不改变育种基地的生态环境,他搬到八公里外的巨良农场继续育种研究。三年后,豆村农场又回到了学校手中,赵瑜也重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那片深情的土地。
过去几十年,一届届师生、一任任场长职工来了、去了,只有赵瑜一人一待就没再挪窝。就是在这里,他的五个姓“武”的“娃”——“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相继诞生。
“搞育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即使付出了很多,仍然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如果不付出,那你就绝无成功的可能。”基于这样的认识,赵瑜甘愿付出:付出无数次的下地时间,付出无数次的观察记载,付出无数次的“重复劳动”。
如果说,一个人爱的付出是可以计量的,那么,赵瑜付出的爱,一小部分给了自己的家人,大部分则通过自己姓“武”的“娃”,带给了广大种植区农民群众。目前,优质是赵瑜育种的首要目标。继“武农986”后,近期又成功培育出“武农6号”“武农318”“武农144”“武农611”等优质强筋高产品种。“武农6号”已于今年3月通过陕西省审定推广。其他品种正在进行品种审定程序的相关试验,待审定推广。这将会逐步改变我国高强筋优质小麦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更为可喜的是,赵瑜历尽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选育,于2016年育成大穗大粒优质超高产系列品种,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部门,直接抓全国试验,2017年,按新种子法“特殊类型”品种,在黄淮麦区七省适应地区安排了“区域生产试验”,这类试验是继袁隆平“抗盐碱特殊类型水稻品种试验”后全国第二例,待审定推广,将对提高我国小麦综合生产力发挥重要作用。
讲起育种经验,赵瑜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小麦育种的第一个环节,是根据育种目标,选配好亲本,通过杂交创造变异,而后在变化万千的变异材料中进行精益求精的选择,把出现概率极低,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变异材料选出来,再经连续选育,使遗传性得到稳定。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把所有试验的每个环节,一丝不苟地做到位,提高试验的准确性。”
有人常问赵瑜:“育成一个小麦品种一般需要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您是如何能在五十年成功育成五个品种?”赵瑜总会毫无保留地给出他的经验:一是深入了解生产发展对品种的需求和省内外育种动态,始终把生产需求作为制定育种目标的依据;二是不墨守成规,按照不同育种材料灵活采用不同选育程序和方法;三是对育种材料从出苗到成熟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记载,对其表现了如指掌,特别是要做好成熟前最后几天的全面鉴定选择,他把这种方法人性化的概括为既要重视“大节”,更要注重“晚节”,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选择,提高“命中率”,按照以上独具特色的育种方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少投入、高命中率”育种法,被业界誉为“赵瑜育种法”。
躬耕于田畴 献身于科教
赵瑜以德施教、为人师表,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和党政领导干部,桃李满天下;又选育了一个又一个优良小麦品种推广省内外,情系三农,服务民生。为了接地气,了解各地品种现状和新要求,他常年奔波于黄淮麦区农村基地进行调查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彰显出高尚的道德风范。
赵瑜一生淡泊名利,育种育才,矢志不渝。1983年,正当武功农校领导班子新老交替,学校党委书记马伯援到豆村农场对赵瑜说:“你是北京农大毕业的高材生,教学业务拔尖,科研成果突出,在全省也很有名气,学校党委向省农业厅提名,让你出任武功农校的领导。”
赵瑜赶紧谢绝:“不行不行,我一生从来没想过要当领导,再说了,要是想当领导,当年我就不会离开农业厅。”
马伯援不死心,又搬来省农业厅分管人事的副厅长,到豆村农场说服他。面对两位领导,赵瑜十分感动地说:“感谢领导的关怀与爱护,小麦育种是我的人生目标,为此我已艰辛奋斗了二十多年,才刚刚入门,还是让我一心一意继续搞下去”。
1996年,赵瑜到了退休年龄。他担心自己不能继续搞育种,为此辗转难眠。最后,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写了一封信,希望继续发挥余热,从事自己热爱的育种育人事业。让赵瑜没想到的是,程安东很快将他的信批给了学校主管上级——陕西省农业厅领导,明确表示支持他继续搞科研。1997年,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成立,以及后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为赵瑜的育种育人事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在教学方面,为让学生既学好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常把课堂放到生产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产观、群众观、集体价值观;七十年代,学校在豆村农场办学,他在那里边教学、边科研,使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掌握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技能。从那时起,豆村农场育种基地一直作为他现场教学的平台,利用现场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育种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近年来,他多次应邀到机关单位和高校作扎根农村基地育种报国的典型事迹报告,深受大家敬仰。
在教师师德方面,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满腔的师爱温暖学生,把平生所学传授给学生,许多学生成长为市县甚至更高层次的行政领导和农业科技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其二,在家庭美德方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晚辈践行“勤为本,俭养性,和为贵,孝当先”的优良家风,2018年荣获“杨凌示范区最美家庭”称号,为整个家族树立了榜样。其三,在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方面,胸怀社稷、栉风沐雨,经常深入农户家和田间地头,为农民传经送宝、排忧解难,多次无偿资助家乡贫困群众救治疾病、改造危房,赠送小麦良种,受到衷心爱戴。
“这辈子我就一个想法,培育小麦良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造福国家和人民。如果没有那些舍弃和坚持,我不会有现在的成绩,这把年纪也不可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我的育种研究还有很多好苗头,前景广阔。”如今,耄耋之年的赵瑜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乐呵呵地套用学生时期的口号说:“我还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二十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