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用“心”追梦 培育桃李沐春风

——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南九年制学校教师邓爱华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

扎根乡村,桃李满园;奉献讲台,痴心不悔。她以爱岗敬业,树师德标杆,抒写了春风化雨的师爱故事;她以积极进取,强师能素养,铸就了教书育人的楷模榜样。——题记

她如同秦巴山区的一棵翠竹,没有高大的形象,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春花秋实的烂漫,却有四季常青的执着。23年前,一份“教二代”的情怀,指引她扎根教育园地,种桃种李种春风。她就是邓爱华,一位从深山沟里走出来的全国优秀教师。

教坛启航——她是深山里的教育拓荒者

邓爱华是一个名符其实“教二代”,父辈扎根乡村清贫淡泊的身影是她最深刻的童年启蒙。1996年师范毕业,她被分配到陕西省洋县北部山区的花园乡完全小学任教。一排低矮的平房,一面斑驳的木头黑板,6个老师,50多个学生,成为她教坛启航的第一站。那年,邓爱华才17岁。

现实和梦想差之千里,第一要务是解决温饱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秦巴山区条件非常艰苦:一捆干柴、二斤米、一瓶咸菜是孩子们每周到校的必备三大件。但邓爱华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劈柴挑水蒸饭刷锅,那时的她,即是老师又是保姆,更是一位贴心的姐姐。

在生活上拓荒,她让孩子的饭碗香起来。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可不能顿顿吃咸菜,怎么办?每回一次家,邓爱华的单车上就会绑满“货物”,蔬菜、水果、牛奶等装满了“百宝箱”;她带领学生在学校周围荒坡上开辟菜园,她只有一个朴素而强烈的愿望——让山里娃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在课堂上拓荒,她让山沟的歌声飞起来。当时的乡村学校教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而邓爱华是这所山区教学点第一个专业院校毕业愿意留下的公办老师。学校一人一个年级包班包课,师资贫乏专业欠缺,能上完语数课程都成为奢望。师范时兼修的琴法和绘画,难道在这里就无用武之地了吗?她很快找到了解决的途径:角落那架落满尘埃的脚踏风琴,经过她的修理弹奏出山沟里第一缕琴音,把全校学生聚到一起来上音乐课,独创了属于自己的复式教学法。上课的情景是如此充满画面感:太阳暖烘烘的,周围是野花、小溪和山峦,学生围坐在操场上,扎着马尾的小老师弹着琴,仰着脸的孩子们唱着歌,从《小小牵牛花》唱到《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琴声像富有了魔力一般召唤山里娃的求知若渴,也召唤着她烂漫盛开的教育梦想,这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旋律,这是世界上最质朴教育。

在校园中拓荒,她让学校的色彩亮起来。因为孩子的笑容和渴望,她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学校第一次参加了镇上的艺术节演出,人们惊叹“山沟沟里竟然出了个合唱团”;她主持升旗仪式,破旧的旗杆上终于升起了鲜艳的国旗;她走家串户将4名辍学儿童劝返校园;她组织学生走出大山,坐班车翻山越岭到县城参与活动……青春的邓爱华,擦亮了山沟里灰暗的天空。

8年的乡村教师生涯,让她的教育梦想扎根在最朴实无华的大地上,绽放着一代中师生奉献山乡教育的最美芳华,也成就了邓爱华教书育人求索不倦的最美“初心”。

爱心陪伴——她是孩子信赖的贴心人

23年的教育经历,一种热爱与情感已深深地融进了她的生命里,8000多个日子的默默坚守,把爱给予每一个学生,成为她的职业准则和精神追求。

小霜是邓爱华带过最特殊的孩子——那年霜降,年近半百的单身妈妈在广场看到了被冻僵的小弃婴,并把这可怜的小宝贝抱回了家。7岁的小霜上一年级啦!歌声就像百灵鸟一样动听,邓爱华成为她的班主任。养母没有稳定工作,平时靠做零工领低保维持生活,小霜家庭的困窘牵动着小霜的心。入校第一次文艺汇演,担任领唱的小霜竟然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邓爱华毫不犹豫地给她买了漂亮的演出服,小霜妈妈满含热泪哽咽着说:“我这娃可怜啊,但你比她的亲妈还要亲啊!”穿着新衣的小霜,快乐地抱着邓爱华说:“您就是我妈妈!”

“妈妈!”多么温暖的称呼,邓爱华的心中五味杂陈。从此,她对小霜的帮助再也没有停止过——买学习用品、课外图书、衣物食物、补习功课,带她去郊游、去游乐场,为小霜妈妈介绍工作……邓爱华用特殊的“母爱”,让阳光自信驱散了一个自卑女孩的心理阴霾,让自立自强扬起了这个特殊家庭坚强的风帆。

这种帮助一直持续到小霜今年大学毕业,小霜说她也想当老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多么美好的师生约定!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对教师这个职业如此向往?正是爱散发出来的魅力。邓爱华就是这样一位用爱滋养爱、用爱教会爱、用爱赢得爱的“爱之使者”。

星辉,是邓爱华帮扶的留守儿童。第一次去家访时,情况出乎意料,租来的楼顶小屋狭小黑暗,星辉一个人在家。奶奶回乡下收割庄稼,独自做饭、写作业、睡觉、洗脸等竟然是一个仅8岁的小女孩经常要面临的状况。怎么办?除了定期探访辅导,邓爱华想方设法给她寻找“学习伙伴”,还帮她找到了三位“爱心妈妈”。星辉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期末考试语文还得了满分。邓爱华通过亲情书信把试卷和孩子制作的卡片,寄给了远在天津的家长。家长很快回信,质朴的字迹饱含着感激——我们远在千里之外,心却和孩子在一起,敬爱的邓老师,把星辉交给您,我们放心呀!

爱的故事一直在延续——帮生病呕吐的孩子清理卫生,给学困生辅导作业,为贫困孤儿送去衣物,把生病的孩子送进医院……这,就是邓爱华最日常最平凡的故事。正因如此,教过或没教过的学生,在校或已毕业的学生,提起邓爱华总是掩饰不住喜爱,都乐于叫她一声“知心姐姐”“妈妈老师”。爱心感动校园,美德传遍乡里,2010年,她被评选为“感动洋州”人物,组委会授予她这样的颁奖词——她离孩子很近,孩子和她很亲。师者仁心,师爱无疆,春风化雨,点石成金。在温暖学生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梦想着色。

潜心钻研——她是学科教学的排头兵

2003年,课程改革拉开帷幕,邓爱华主动请缨知难而上。中师毕业的她,如饥似渴钻进学海书山。数年来她记录了数十本自学笔记,写下了20余万字的体会反思。她的课堂教学日趋成熟,从乡村小学出发,到洋县、汉中,到陕西,甚至走上全国参加课堂教学大赛。

2006年初出茅庐,参加汉中市小学语文精品课展示获得一等奖;2009年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大赛获陕西赛区第二名;参加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二等奖;2011年代表陕西省参加西部六省“名师之路”教学研讨;2012年参加陕西省第三届小学语文阅读大赛、第六届教育资源展示活动获得一等奖;2013年获全国“说课与板书”大赛二等奖;2014举办个人教学专场;2015被聘为陕西省名师大篷车小语讲师;2016年登上“名师大讲堂”;2017年国培计划到榆林、铜川等地送教送培;2018年在“教育与艺术名师论坛”上担任主讲,成为“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马晓霞工作室核心成员。

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在教学磨砺中,邓爱华笔耕不辍。《略读课文之我见》《浅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策略和方法》等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百余篇论著在省市级获奖;承担了4个省级以上课题研究,获得“全国优秀课题实验教师”称号;主持省级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语文创新作业的研究》,取得显著效果。

与工作结缘最美丽!邓爱华连续七届获陕西省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连续四年担任“国培计划”讲师;先后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课程改革优秀实验教师”“国家课题优秀学术指导”;2011年被授予第五届“汉中名师”;2012年被授予“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2013年获得“全国百佳优秀语文教师”;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被评选为首届陕西省学科带头人;2016年获评“汉中市三一一人才”并入选优秀人才名录。2017年获“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担任第五批省级学科带头人实践导师。

倾心奉献——她是团队发展的领头雁

但为桃李竞相开,她把倾心互助作为团队成长的幸福密码,2014年由陕西省教育厅挂牌成立“邓爱华小学语文工作坊”,吸纳坊员40余名。她科学规划放眼未来,通过“校内师徒结对,县内送教下乡,室内培训讲座,省内网络研修,全国交流推广”的方式,努力打造“有理想愿景,有专业水准,有成长阶梯,有辐射效应”的四有团队。

在线上,她建立网络工作室,开着直播课打破地域时空的限制;在线下,她和团队的足迹走遍了陕西的山山水水,智慧洒遍了教育的点点滴滴,最远到达榆林神木、安康岚皋和三省交界的宁强县青木川镇,所跑路程共有两万多公里,近万名教师聆听了她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开展送教送培、山区支教、教育帮扶等活动,深入乡村山区学校一百余所,十几位年轻教师与她结为师徒。

2017年,邓爱华工作坊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校本研修团队”,担任国培计划“陕西省乡村教师小学语文工作坊”主持人。2018年3月,在宁夏银川举行的国培西部项目表彰大会上,邓爱华荣获“优秀工作坊主持人”并做大会专题报告,团队成果被宁夏电视台、西部教育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近年来,邓爱华工作坊培养出省级学科带头人6位,教学能手15人,指导优秀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150余份。现在,她的团队人人是骨干,个个是精英。邓爱华以全新的姿态领跑,真正做到用“鹰”一样的个人,带出“雁”一样的团队。

坚守情怀——她是平凡执着的播种者

不忘初心,返璞归真。尽管已经有了名气,但在学校,邓爱华还是那个谦虚朴素、任劳任怨的她。评职称时,她说让让年龄大的老师;分办公室时,她说没关系我可以挤一挤;家长找人关照学生,她说每个孩子都一样;分班时遇到问题学生,她说放我班吧,我有办法;工作紧急任务重,她说我来加班……有人说“傻呀!”是的,她是傻。这种傻是个人利益面前始终以学校大局为重的“傻”;是干好本质工作不计较得失的“傻”;而这种“傻”恰恰是她最值得尊敬和赞赏的“傻”。

带着这种“傻”劲,邓爱华一直超负荷工作。2015年,洋县新建城西小学,为了新校能顺利开学招生,组织有意向抽调一批口碑好的名师前去支援,而她便是第一人选。有人说:“新学校离城里那么远,和乡下学校有什么两样?”也有人说:“一切从头开始,肯定累!”面临各方质疑和选择的艰难,最终组织的信任、领导的期望和责任的驱使,使她义无反顾地放弃城区学校的优越条件奔赴新的岗位——顶着烈日,种花草平操场;大汗淋漓,搬桌子扫教室;迎着朝阳,迎接家长参观体验;踏着月光,讨论方案准备课堂,经常已是凌晨时分……城西小学顺利起航,蓬勃发展的工作气象得到社会各界赞誉,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的洪流,这是邓爱华最大的幸福。

2017年7月,小城之南,汉江河畔,由东咀村小扩建而成的城南学校在等待新的开拓者。为了使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这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九年制学校吹响了发展的号角。再次迁徙、奔赴新校的故事在两年后重新上演,讲党性服从安排,新岗位建功立业,这俨然成为邓爱华奉献家乡教育的神圣使命。

那个暑假,别人放假之日正是邓爱华上班之时。炎热的太阳,火热的工地,飞扬的尘土,无水无电无路的孤岛。建设家园挥汗如雨,瘦小羸弱的她变成了一个充满能量的小巨人,遇到工作密集期,每天休息不足8小时,啃方便面喝白开水她也能津津有味;大家都看在眼里,叹服在心中——这个令人敬佩的工作狂。

就是这样一个热爱教育的工作狂,走出校园,邓爱华依然以“党员先锋”的形象热心社会服务。她加入了洋县青年志愿者、汉中市青年义工协会,近年来,她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慈善捐助、社会服务、扶贫救灾等社会爱心活动30余次,资助帮扶贫困学生,承担留守儿童爱心妈妈、女生教育讲座、心理辅导课程、社会宣讲等20余场次。

随着个人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反响的好评,许多省内外名校对邓爱华伸出了橄榄枝,她一次次婉言谢绝;一些培训班高薪邀请她讲课,都被她不容商量地拒绝;面对这些从不动心,因为她深知家乡的青山绿水滋养了她,教育的平凡美好温润了她,扎根乡村坚守教育,扛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循师道,守党性,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初心不忘、爱心陪伴、潜心钻研、倾心奉献、静心为师——这就是用“心”追梦的邓爱华。虽已年入不惑,但心怀教育的赤子之“心”依然年轻,砥砺前行的步伐依然坚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春风无语,师爱永沐。三尺讲台永远是邓爱华最挚爱、最豪迈的事业;教书育人是她最浪漫、最钟情的诗和远方。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