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战士,一位卓越的领军人,也是一位塑造学生的“大先生”。多年来,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宁留故土献青春,平心笃志润后学……书写了一幕幕华丽的人生篇章。——题记
“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公派留学”、“破格晋升教授”,年少时起宁平一路走来都是优秀的代名词。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
宁平,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所带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宁平与环境治理结缘,始于1978年,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1982年凭借优异成绩从昆明工学院环境工程系毕业并留校;1985年考取环境工程系研究生;1991年10月由原国家教委公派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3月获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化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3月起在德国进行博士后研究,1996年8月回国。仅用4年时间取得德国化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并进行一年博士后工作;1996年归国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直至今日。
他不仅是一名科研人,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学生们口中的“大先生”。他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青春一生耕耘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言传身教,平心笃志,在学生们的心田播下一颗颗“环保”的种子,点亮了无数个胸怀,比起获得的一份份获奖证书,一项项荣誉,他更加骄傲的是为祖国培养了一个又一个投身环境治理保护的“环境人”。
他是艰苦卓绝的环境科学引领者
自大学求学起,宁平教授就踏入了环境治理领域,而一次去磷肥厂的参观让他和工业废气污染控制和治理结下不解之缘。提到那次参观的场景,宁平教授感慨到:“看到工厂一把把巨大的黄磷尾气燃烧的火炬,我心中充满了震惊和心痛,如此多的能量被白白放空燃烧,又向大气中排放了多少污染物,作为环境工作者,我确定了我必须为此做点什么”。而这一做就是35年。公派留学初到德国时语言不通,德语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毫无德语基础的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通过了德国大学入学外语考试PNDS。因德国要求必须重修硕士课程,他一年完成了德国硕士要求的全部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每次被闻之惊叹,宁平教授解释说“不是我天资优异,那时候我整日都是带两个面包、一瓶矿泉水在图书馆中度过的。”这样艰苦勤奋的生活状态一直贯穿他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的博士、博士后及日后的工作生涯。
1995年宁平取得德国化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接着进入博士后工作阶段。1996年博士后出站,此时宁平有广阔的选择空间,海外有研究所、有公司以优越的待遇力邀,国内条件良好的著名高校可供选择。而宁平毅然选择了回到母校继续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和环境治理研究工作,选择为故土云南增添光彩。后云南主流媒体评价宁平“宁留故土,平心笃志润后学”,这是对宁平教授最真切的写照。
回国之初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及化学工程系(后来更名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薄弱,设备简陋,人才缺乏,面对这样的局面宁平教授带领全系教职工开展了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一直为环境及化学工程系呕心沥血,奉献自己。对于年轻的教师,宁平教授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长,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参与科研工作,通过讲基本思路、提供范本、讨论研究,手把手地教大家写课题基金申请报告、专利申请书,并指导编著教学大纲和教材。此外,还积极提供机会鼓励年轻教师到国外和国内知名大学攻读学位或进修。对在外学习的老师,他也会经常电话联系,指导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注意看别人在做什么研究,或者在管理方面有没有好的东西值得学习,希望他们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当教师们因研究工作或带学生实习需要联系企业和科研院所时,他总是热情关心支持,积极给以帮助。宁平教授用宽阔的胸怀和点点滴滴的心血,帮助了一批批年轻教师提高、成长,在他的带动和倡导下,学院形成了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气氛,使学院科研规模水平不断提高。
在宁平教授的带领下,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逐渐发展壮大,由原来唯一的一个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发展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由一个环境工程硕士点发展成为涵盖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人才培养层次齐全、教师队伍完善、专业结构合理的环境学科教学科研体系。先后获得 “中日城市环境核心大学”、“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云南省一类重点学科”,2007年,环境工程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通过首批专业认证;拥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云南省特色专业1个……环工院的教师都认为是宁平教授“万事做则易,不做则难”的信念、长远的眼光、不凡的气魄和不懈的坚持,成就了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宁平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法》等课程,编写《环境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7部教材。他曾担任教育部环境工程教育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类专业工程教育论证委员会委员,一直在为我国环境学科的发展奉献一己之力。宁平教授在学习工作中对学生要求严格,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众多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宁平教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1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多人获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
2007年宁平教授获得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9年宁平教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奖项是对宁平教授在环境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肯定,可谓实至名归。
他是严厉而和善的“大先生”
科研项目多,又身兼院长一职,虽然百般忙碌,但作为大学教授的宁平,却并未懈怠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从1982年留校至今,宁平在教书育人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学生是我们的产品,做老师的必须对他们负责”。 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宁平总结出:学生未来不外乎两个出路,一是就业,二是继续深造。要能够就业,就需要有综合素质,而不光是书本知识,所以在培养期间,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社团、党组织等等。此外,宁教授也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的企业进行实践;而要深造,除了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外,宁教授还格外强调“诚信做人、诚实做学问”,他告诉记者,如今学术界造假很多,但昆工环工学院却从未发生过一例类似的事件。 在学生来眼里,宁教授无疑是严厉的,一次他安排一名博士生完成一份课题申请报告,因为事情较多,这名学生做的有些马虎,发现问题后,宁教授当即退回,要求其连夜改写。这样的事例在他的学生中举不胜举,虽然受到批评,但学生们对他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仍然充满了敬意。 严厉之外,宁教授又是一位和善的师长,昆工研究生陈炜告诉记者,因为平时参与的课题实验很有可能接触到有毒的气体,所以宁教授总是要多番叮咛。一次他随其他老师和同学到川投调研,而宁教授此时则因其他公事,要从云南飞到日本,虽无法跟学生们一起前往,但宁教授却时时牵挂他们,就在中间转机的短短几分钟里,宁教授还打来电话,再三叮嘱小心有毒气体。
他是敬业传道授业解惑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学习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从单向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让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教育,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上,研究生教学中更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科研思维,教学与科研本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宁平教授同志始终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为环境学院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卓越贡献,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良好风范。
科研项目多,又身兼院长一职,虽然百般忙碌,但作为大学教授的宁平教授,却并未懈怠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从1982年留校至今,宁平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学生是我们的产品,做老师的必须对他们负责”。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宁平教授总结出:学生未来不外乎两个出路,一是就业,二是继续深造。要能够就业,就需要有综合素质,而不光是书本知识,所以在培养期间,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社团、党组织等等。此外,宁平教授也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的企业进行实践;而要深造,除了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外,宁平教授还格外强调“诚信做人、诚实做学问”。
从1982年留校至今近30余年,宁平教授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在教育部质量工程中,带领环境学院取得了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等几乎所有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的立项,取得了优异成绩。“拥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昆工环工学院老师们对宁平教授的评价。
他是立志报国科研团队的带头人
在宁平教授带领下,组建了“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为冶金及化工行业烟气治理研究构建了高层次研究平台及团队。宁平教授带领的“大气团队”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国际合作、国家环保部重大专项、国家环保部重大公益项目课题等项目22项;主持/参与《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3-2015)、《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770-2014)等6项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宁平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学术论文165篇;出版专著、教材29部;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5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教学研究方面,宁平教授都倾尽全力,付出所有,取得瞩目的成就。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云南省“兴滇人才奖”、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以黄磷尾气净化和资源化为开端和引领,宁平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冶化废气净化及资源化的技术和应用研究。
我国每年黄磷尾气排放量约22亿m³,其中CO含量85%-95%。黄磷尾气属于高含能烟气,但是由于其中含有的磷、硫、砷、氰、氟等杂质无法有效利用,传统生产中85%以上黄磷尾气以燃烧放空的形式排放,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更是一种资源能源的浪费。宁平教授看准了黄磷尾气污染控制的必要性和资源化利用的巨大潜力,带领团队开发了气态污染物还原气氛下低温微氧催化氧化净化技术;研制了黄磷尾气深度净化低常温精脱氰、精脱硫催化剂、低温微氧多功能水解催化剂,实现了黄磷尾气深度净化及资源化;开发了黄磷尾气液相催化氧化净化技术;开发了催化剂再生技术;开发了满足不同资源化利用要求的系列装置与设备。成果已全面实现工业化应用,经高效净化后的黄磷尾气用于电厂锅炉燃气、高纯钒钛产品制备燃气、碳一化工原料气等,产生了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2014年,宁平教授领衔的该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果被鉴定为:“在黄磷尾气净化关键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黄磷尾气固定床催化氧化净化、催化水解净化、液相催化氧化净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确立了我国在世界黄磷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领先地位。
宁平教授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推广,经常对团队成员和学生说“科研一定要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宁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应用40余项,其中在黄磷尾气净化工程方向,弥勒磷电、宣威磷电尾气处理规模国内外最大。技术成果为我国冶化废气国家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支撑。
“做环境治理,首先要有奉献精神,脏、乱、差是需要你的地方,很可能是别人看都不愿意看到的地方。”这是宁平教授对环境治理的理念,秉承这样的理念,数十年如一日,他孜孜不倦、脚踏实,为环境事业奋斗着、坚持着。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