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情系壤巴拉的“留守阿爸”

——记绵阳市游仙区石板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龚仙彦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

他,用不平凡的爱,唱响了师爱之歌,用行动诠释着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留守藏区近6年,肩负绵阳人民的重托,带着“绵阳情谊”援建壤塘人民,书写着人间大爱, 铸就了鱼水深情,唱响藏汉一家亲、民族团结的和谐之歌。——题记

“我们不管!你们如果送走龚老师,就必须给我们接回来!” 2016年7月,在得知龚老师按照援藏计划可能要离开的消息后,壤塘县“绵阳班”的50余位家长们找到阿坝州壤塘县委书记“蛮不讲理”地说。这位壤塘家长们口中的龚老师,就是扎根藏乡支教近6年,用2000多个日夜与藏乡孩子、家长结下深情厚意的龚仙彦。

谈及壤塘的支教,龚仙彦说:“援藏是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经历,我会用我的青春和热血尽力去爱这里的一切”。壤塘的一切也在改变着龚仙彦,使他变得更加丰富和成熟,更加自信和坚强,让他的人生更加精彩。

爱的信仰,农村学校坚守十八年

1994年7月,龚仙彦中师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石板镇做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这一干就是18年。期间,他有机会到城市发展,但龚仙彦毅然选择了坚守。谈及此事,他向记者说:“这里更需要我,我舍不得这群孩子。”

他所工作的石板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孩子。为了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爱,他总把家里好吃的、好玩的拿给他们,他的儿子龚逸还为此“吃醋”,哭着说:“爸爸不爱我了”。“我和妻子都是老师,平日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儿子的照顾。对他确有愧疚。””龚仙彦老师说道。

一次,龚仙彦所带的班上一名叫涂峰的孩子因患急性阑尾炎生病住院,其父母在外地打工,一时半会赶不回来。就这样,龚仙彦和同为教师的妻子敬翠兰轮流在医院照顾这名孩子数天,直到孩子的父母赶回来。孩子的父母见状很是感谢,他却说:“一点小事而已,我们都是为人父母的。何况我们还是老师呢。”

龚仙彦凭着自己精湛的教艺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得到了家长和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认可,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区前茅,先后十余次获得省、市、区各种奖项,他慢慢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了学校的副校长。

巍巍雪域高原,挡不住炽热的援藏情怀

一次偶然的机会,龚仙彦听说了游仙区一位曾在壤塘县支教老师——雍乾松的故事,很是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感动,2012年,龚仙彦主动请缨到壤塘支教。因为他坚信,凭借自己18年的教学经验,在壤塘一定会有一番用武之地。2013年6月,他被选为游仙区援藏教师。同年8月,他跟随绵阳市援建大部队来到壤塘县,在壤塘县寄宿制小学(原壤塘县城关小学)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

“不停水停电,不叫壤塘县”,这在壤塘是常态。气压低,饭夹生,少有的几片青菜叶放在高压锅里和着面条煮,拌着生抽和香油,便是最丰盛的营养餐。每一个去过壤塘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长期在那里生活,只有一个字“苦”!

就在龚仙彦一年支教期即将结束时,壤塘县委、县政府为引进绵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计划组建首个藏区“绵阳班”, 由绵阳教师相对独立地管理并亲自执教。即将完成支教任务的龚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壤塘,并自愿申请担任“绵阳班”的班主任,任教数学学科。

如果说走进壤塘,最初是出于教师的使命感,那么让龚仙彦决定留下来,扎根高原,播种未来,则是听从这片土地的深情召唤。

爱心浇灌花朵,藏民以孩子进入“绵阳班”为荣

2014年8月18日,“绵阳班”开班了。报名的第一天,家长的议论便炸开了锅,“话都听不懂,怎么教孩子”“哪里来的龚老师,听都没听过”“肯定又是来镀金,呆不了好久”……孩子不愿意、家长不信任,一上午,“绵阳班”只收了10个学生。龚仙彦没有气馁,他找到色准校长,拿出自己获得的省、市、区十多本荣誉证书,请校长做担保后才完成了招生工作。

满怀激情的龚仙彦上第一节课就蒙了,班上58名学生,仅有5个孩子能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孩子们看到汉族老师,交头接耳不听课,靠几名学生翻译,一节课只能讲一个例题,龚老师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感。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接下来的几年,学藏语、穿藏服,没事就去藏寨走走,一边家访,一边了解藏族习俗。整个学校备课、制作形象直观课件耗时最多、讲课最“手舞足蹈”的老师非“绵阳班”莫属,通过“兵教兵”“小翻译”“看图猜词”“拼音比赛”等直观教学法,两个月后,“绵阳班”孩子大多能跟上老师的步伐。

生活中,龚仙彦所带领的教学团队成员每天早上七点、中午一点轮流到校,带着孩子们跳绳、跑步,然后给他们洗手、洗脸,陪他们聊天,给他们放动画片等。每天早上,龚仙彦都会给班上孩子们打豆浆,孩子们轮流到办公室和老师一起喝豆浆、一起早餐,在逐步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同时,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心与心的距离,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汉语水平和理解能力。龚仙彦会默默记下每个学生的生日, 在生日当天送上生日蛋糕和祝福,教会孩子们懂得知恩、感恩、 报恩;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他经常利用周六和星期天带孩子们郊游,自费买菜,教他们做饭、炒菜,让他们学会自食其力、懂得生活。龚仙彦每个月四千多块钱工资,除了自用,基本上都花在了四十个孩子们的身上。在龚老师的积极争取下,“绵阳班”有6个孩子得到“刘哲昕爱心团队”长期资助;一位成都匿名的爱心人士看到龚仙彦的事迹后,义务为“绵阳班”孩子购买价值六万余元的新衣物·····。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组记者采访时说:“‘绵阳班’是幸福感最强的班级。”

“孩子们从家长的QQ里面知道了我的生日,那天为我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好开心、好感动喔”,龚老师说到这里的时候,幸福满满的····

2015年6月,岗木达异地育人学校搬迁,80名学生并入城关小学,所有班级学生重组,“绵阳班”学生人数由58人缩减为40人。冬梅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孩子,拆班时抱着桌脚哭闹不愿离开,家长聚集在操场跟校长争得面红耳赤,就是不同意离开“绵阳班”。学生的课桌搬出来又搬回去,谁也不肯让步,最后龚老师承诺“周末免费补课”,才得以解决。

“绵阳班”在龚老师和他的团队的带领下,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在各科教学质量方面也一直稳居壤塘县前列,尤其是他本人任教的数学学科一直位居全县同类模式第一名。

在支教期间,龚仙彦不仅自己的教学成果斐然,而且亲自上示范课,教当地老师制作课件,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索郎初老师听了他的一堂展示课后,在微信中留言:“听了今天这堂课,已经不该是评价这堂课如何如何,我只能说深受感动,感受到了你们的付出,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非常有幸有你们这样的优秀教师在这里,谢谢你们”。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接触中,龚仙彦发现,虽然这里相对绵阳的教学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但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龚仙彦以“绵阳班”为突破口,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常规管理制度,提出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总结经验,陆续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其他班级推广。

家长们也由不理解、不信任,到以进入“绵阳班”为荣,其间付出的心血、经历的艰辛可能只有龚老师自己知道吧。

舍“小家”顾“大家”,“汉老师”变成“龚爸爸”

壤塘和绵阳相距 600 多公里,除寒暑假、“五一”、“十一”假期以外,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龚仙彦都留守在藏区。将近 6 年的藏区生活,他克服高原反应、气候变化带来的身体不适,践行“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的价值追求,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与壤塘老师们手牵手、心连心,全力以赴投身于各项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有一次,龚仙彦因低血糖晕倒在三尺讲台上,学生们哭着叫着请同学、找老师帮忙,他们生怕最敬爱的老师会离开他们。

对于龚仙彦来说,妻子的每一次电话都是一次揪心的痛。“抽空给孩子打个电话,高三学习有点分心。”“爸今天身体不舒服,我带他去中心医院住下了,医生说观察两天,勿念!”有一次,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听到电话里父亲微弱的声息,龚仙彦泣不成声,一双双小手替龚仙彦擦干眼泪,“龚爸爸,爷爷得病我们也心疼,你回去吧,我们等你!”“我们等你!”简短的4个字,却道出了藏区孩子最大的心声。

门外是家庭责任缺位的亏欠,门内是40个孩子求知的渴望。龚仙彦的儿子龚逸说:“爸,壤塘你有40个儿女,这边只有我1个,40:1的取舍,我支持你。”妻子敬翠兰说:“绵阳班孩子已经是我们家在远方永远的牵挂,我让你回来,你的心也在那里,放心吧,家里有我!” 龚仙彦的妻儿、父母面对他的愧疚,没有埋怨,更多的是对他的理解与支持!龚老师为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舍弃了“小家”,却为壤塘“绵阳班”这个“大家”的孩子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他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们亲切的称他为 “龚爸爸”。

“绵阳班”先后得到了原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原绵阳市委书记刘超等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绵阳班”教育团队也被评为壤塘县“优秀支教团队”,中央电视台、康巴卫视、绵阳、阿坝各级媒体也先后报道了绵阳班的教学经验和龚仙彦的援藏事迹。

担当在坚守中开花,谱写出民族团结感人乐章

按照援藏计划,2016年7月,龚仙彦便可以离开。在得知龚老师可能要离开的消息后,“绵阳班”的家长们对壤塘县委书记严华“蛮不讲理”地说:“我们不管,你们要送走龚老师,就必须给我们接回来。”看到“绵阳班”的孩子和家长们的各种不舍和近乎哀求的挽留,龚仙彦选择了留下。“他做事很踏实认真,从来不求回报。”绵阳市第二批援建壤塘县前线指挥部指挥长雍波这样形容龚仙彦。

在 2018 年 7月第三次援藏期满,儿子也进入高三,步入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本该回绵阳和妻儿团聚。可是还未小学毕业的学生和殷切期盼的家长们,为了挽留龚老师,他们向壤塘和绵阳相关领导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请愿书。其实,龚仙彦又如何舍得?又如何放得下这40个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的孩子们?

龚仙彦说:“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们教育援藏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这里需要我们! 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教育援藏工作,真正发挥作用,真正作出贡献。期望通过“绵阳班”的引领,让壤塘的孩子享受到绵阳的教育理念,希望壤塘的教师队伍能够通过“绵阳班”学到绵阳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从而有效提升壤塘县教育教学水平。” 龚仙彦心里还有一个愿望,希望今年儿子顺利考上大学,让长期担任高中教学的妻子也到壤塘和他一起带“绵阳班”,他想陪着“绵阳班”的孩子们读初中、高中,把他们亲自送进大学,看着孩子们长大、成人、成才!

一方书桌,三尺讲台,一生光阴,四季流转。龚仙彦用手中的粉笔一笔笔勾勒出学生们成长的样子,用欣慰的笑容,为学生们的收获与进步默默点赞。龚仙彦充分展现了绵阳教育援壤者的无私奉献和大爱精神,让高原学子得到良好的知识教育和文化传承,为将壤塘县打造成川甘青结合部区域教育强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