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信心是最长效的疫苗”——山东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治愈出院

发布时间:2020-01-31 作者:孙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青岛1月31日讯(记者 孙军 通讯员 魏喆吉)1月29日中午,经定点救治医院相关医务人员精心诊治和护理,山东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治愈出院。

该患者为37岁男性,武汉人,在山东省日照市工作。因发热等症状,于1月17日在日照市就诊,当晚自行至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就诊。“这名患者入院的第三天,病情就开始急转直下,迅速发展成重症。” 青岛市医疗专家组组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疗专家组组长、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孙运波介绍,患者的肺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量渗出物充塞于肺泡腔内,导致小气道和肺泡腔内气体陷闭,肺组织出现实变,患者发烧最高达到40度,并出现严重憋气缺氧。不仅如此,这名患者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表现为焦虑和谵妄(指一组综合征,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配合治疗困难。因为担心再也醒不过来,患者接连几个晚上不睡觉,严重影响了他的康复。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医生都会考虑使用呼吸机,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但孙运波知道呼吸机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避免的感染风险,各种并发症都会大大增加,而且还会有气胸的风险。孙运波更希望通过正常生理的呼吸方式来与疾病抗争。

“看着我给你示范一下鼓腮呼吸,先慢慢地深吸气,把嘴收成吹口哨一样再用力向外呼气,这样才能做到整个呼吸过程中持续有正压气流撑开你的肺,开始会有点难受,但你要忍住,你像我这样做,你能行,坚持住……”

一场生动的肺功能保健教学正在进行着,但旁边的医护人员却感动得眼含热泪,因为这场教学发生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隔离病房内,发生在山东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床前。为了让这名患者看清自己的嘴,知道如何用力,3米外的孙运波竟然摘下了口罩。回忆这一惊人之举,孙运波轻描淡写地表示:“我与患者有一定距离,而且一直站在窗边的风口位置,再说隔离病房内有完备的消毒设施,因此病毒密度不会太大。事实也证明,我的身体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

他教给患者的是一套肺功能训练操,患者只要坚持连续,原本损伤实变的双肺就能靠他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张开和逐渐康复。刚开始练习时,患者会感到胸部阵痛不适,不愿意配合。但随着医护人员的坚持和陪练,加之患者的努力,其憋气等症状逐渐改善,患者配合医生康复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1月26日是孙运波58岁的生日,但他没有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在其他防疫定点医院的会诊现场度过的。孙运波说:“山东省第一例甲流重症患者是我参与抢救的,山东省第一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也是我主持救治的,他们最终都能顺利康复,这让我非常自豪。”

在与新冠肺炎的这场遭遇战中,青岛医护人员作为冲锋在前的勇士,展现了无私的大爱。“相信在全社会的齐心协力下,我们一定能赢。”孙运波说,海信集团为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安装的远程影像传送系统,使医护专家不用进入隔离区就可以诊治患者,如同亲临其境般指导抢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月18日,也就是山东首例确诊患者入院第二天,青大附院市南院区重症监护室(ICU)副护士长、青大附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特护组组长王刚主动报名奔赴临床一线。“虽然具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但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我在ICU工作时间有十年了,救治过很多重症肺炎患者,比较有经验。”第二天,王刚就进入隔离病房开始工作。

报名时,王刚并没有告诉家里。报到后,他给家人通了气,家人的反应让他欣慰:“我媳妇也是医院护士,非常支持我,叮嘱我一定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父母也说要保护好自己,注意休息,多喝水。”

父母并不知道的是,对在隔离病房的王刚来说,“多喝水”有些奢侈。隔离衣,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橡胶手套……全副武装下来,不出半个小时,就已浑身湿透。“光衣服就要穿三层:内穿衣、隔离衣、防护服,透气性没有那么好,很快就全身是汗了,为了不耽误工作,顾不上喝水,自然也就不怎么去厕所,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也就只能上一次厕所。”

虽然家人都很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但王刚还是为没有更好地照顾好家人感到抱歉:“今年大年初二是我母亲生日,本来想好好为她庆祝,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但当天我在隔离病房工作,只好在网上订了蛋糕,晚上给她打了电话。”王刚说,这是自己职责所在,必须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只有以后再找时间多陪陪母亲了,希望抗击疫情成功后能给母亲补过生日。”

“山东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令医护人员充满必胜信念,面对疫情,信心是最长效的疫苗!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疫情一定能很快过去!”孙运波说。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