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改革一年,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0-05-06 作者:张晖 王易 徐川 程华东 袁本文 铁铮 罗涤 吴凡明 周晔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 张晖(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一年来,全社会共同助力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学校高度重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携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受鼓舞,不仅进一步明晰了肩上的责任,更是增强了职业自信,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著提升。再加上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素质新生力量不断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和干劲,政治坚定、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思政课教师新形象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思政课教学在改进加强中守正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新载体、新模式、新形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不断转化为思政课教学优势,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进一步增强;思政“小课堂”紧密联接社会“大课堂”,思政课不仅活起来、接地气,更具针对性、亲和力,学生更有获得感,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显著提高。

@ 王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

一年前,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这次会议对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在努力践行着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优良传统发扬好,继续传承学校的红色基因,重视思政课的光荣传统,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全国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二是把鲜明特色发展好,充分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基础扎实、研究前沿的优势,进一步打造“一体两翼”教学模式,集全校之力打造成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三是把辐射作用发挥好,在教育部社科司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领导下,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凝聚起服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质量水平的合力。

@ 徐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回望过去的这一年,是用“心”的一年,也是上“新”的一年。第一,思政课铸魂育人,格局上“新”。全国各个学校“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锚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坐标,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回答和破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第二,思政课聚焦实效,形式上“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单向传输”到“多维互动”,既有传统教学教艺的传承发扬,又有直播、弹幕等互联网新技术的教学赋能,思政课堂呈现更加直观立体、生动活泼,既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也缩短了知识需求与供应的距离,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学生的融入和互动中得到诠释。第三,思政课同频共振,合力上“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初步建立。人才培养渠道多元,有“青椒论坛”,有“集体备课”,有“领航扬帆”,也有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 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一年来,思政课搭上了“开往春天的高铁”!一年来,思政课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蓬勃生机,特别是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中,思政课程更是传递出和煦的育人温度和磅礴的思想力量。笔者用三个关键词表述:一是“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政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年,“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成为思想和行动自觉,思政课培根固本、铸魂育人“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的底色、本色、特色更加鲜亮。二是“加速度”。这一年,思政课程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速,体制和机制创新进入快车道,评价和激励制度日臻完善,思政课的合力、动力、张力更加鲜明。三是“暖色调”。“八个统一”的方法论和“六个要”的总要求,为思政课改革创新赋能,这一年,思政课创优行动全面展开,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不断激活,思政课的时代性和亲和力不断提升,“育人大课”“网红思政教师”不断涌现,思政课的品性、品质、品貌更加鲜活。

@ 袁本文(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自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有两个变化是根本性的: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一年来,高校普遍重视队伍的满额配置,队伍数量有了较大比例增长。这为办好思政课、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大思政课格局正在形成。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事情,似乎与其他教师、其他学院无关。这一年,高校普遍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形成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课格局,使每个教师都清楚自己肩负着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每门课堂都必须发挥引导学生“学做真人”的作用。这个格局正变得越来越清晰且将更加完善。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一是“高”。思政课的地位不断提高,无论是国家和社会层面,还是高校和部门层面,都将思政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大力促进了思政课建设。二是“实”。思政课的建设落到了实处,各项措施有力、有效。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三是“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大大增强,不仅增加了教师数量,而且质量有明显提升。四是“大”。课程思政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基础课、专业课增加了“思政”的比重,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五是“好”。思政课建设的舆论氛围好。思政课建设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社会支持,学校重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媒体传播不仅力度大,而且积极、正向。

@ 罗涤(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当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精、细、新”三个方面。第一,思政课建设要求更加精准。央办、国办及教育部等制定了系列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政策文件,体现出要求高、措施实等特点。第二,思政课建设更加仔细。教育部制定了思政课教学基本要求、思政课创优行动方案等文件,对学分、课时数、教学人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提出了详细要求,高校对照文件予以建设,从而将思政课建设做细、做实。第三,高校思政课建设更有创新。讲好思政课是第一要务的意识已深入人心,高校主要负责人带头上思政课,参与课程集体备课等,极大鼓励带动了思政课教师。教师们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实现课堂内外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 吴凡明(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一年来,思政课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课程建设更有保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把思政课程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科研立项、岗位聘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优先保障,为思政课程建设充足底气。第二,课程建设更聚焦协同育人。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还需要其他课程的协同支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等为充分实现“三全育人”提供了可靠保证。第三,课程建设更突出实践特色。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和实践的融合,为思政课建设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统一。第四,课程建设更注重信息化。翻转课程、慕课(MOOCs)等教学模式以及雨课堂等多种智慧教学平台和工具,为思政课建设注入新动力、提供新载体。

@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纵观一年改革,欣看五大变化。第一,从“秀说法”到“比做法”。各高校以更高标准建设队伍。看谁扩容达标1∶350;比谁课堂更鲜活;纵观基本功大赛,现场抽题就地展示,考功夫不再考演讲与颜值。第二,从“观字面”到“查地面”。汇报材料不再是唯一,各级各类督导组深入课堂,审查督办落实毫不含糊。第三,从“讲措辞”到“布措施”。从更高站位谋划课程;从重面子到讲里子;压低调子、抬高实效;拓宽路子、压实责任;加大专题培训、扩大高精尖课影响力等措施越布越实。第四,从“重品味”到“树品牌”。打造思政“金课”,如北京邮电大学5G&4K全息投影远程直播思政课脱颖而出。第五,从“发单力”到“聚合力”。工作从纵向贯通到横向联通推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圈层,形成课内外与校内外一体化、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格局。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