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校开展防灾教育的意义、现状及基本途径

发布时间:2020-05-20 作者:刘牧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学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挑战,防灾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通过防灾教育培养青年防灾意识,提高青年应对灾害的能力,促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防灾教育在我国高校还没有广泛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特提出政府要将防灾教育纳入国家安全教育、学校主动建立防灾教育实施体系、加强与社会教育资源合作形成防灾教育合力、注重防灾教育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等策略。

关键词:高校;防灾教育;意义;途径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人们面对疫情的种种表现,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学校防灾教育的高度关注。虽然学校防灾教育对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体系中针对预防灾害的教育活动比重却较低,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充分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有必要在学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高校应当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有关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救援知识的教育。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实践也告诉我们,积极探索国内高校防灾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防灾教育的内涵

灾害既包括地震、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也包括那些对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社会事件。实现安全的社会目标,是所有人生活中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这里所说的安全就是指发生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时,采取了适当的处理状态将对身心和物品带来危害程度降到最小。为了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构筑所有人都安全的社会,个人与社会都必须提高安全意识和预防灾害的能力。广义的防灾教育,包括学校防灾教育和社会防灾教育两种类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等教育也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在学校开展防灾教育可以使绝大部分公民能享受到这项教育。因此,学校是实施防灾教育的重要场所。本文讨论的是高校层面的防灾教育。

高校开展防灾教育的意义

灾害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值得民众特别是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大学生吸取教训、总结反思。为了吸取教训并有效地应对灾害,使灾害管理成为准备应对灾害的一种文化素养,对大学生进行灾害教育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因素。

第一,践行生命教育。灾害面前,人们最渴望的是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生命安全。灾害,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社会百态;灾害,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对社会的深层次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防灾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防灾教育过程中把引导学生生命的积极成长作为教育目的之一。

第二,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养。实施防灾教育就是让青年学生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必要的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其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培养其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基础上,具备为建设安全、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高校是广大青年学习和成长,形成健全人格,培养生存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持续地培养他们安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阶段。

第三,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指面对突发事件,个人的心理抗打击力和抗受挫力等能力。防灾教育能够使人更了解灾害,除了在体验中学习到应对灾害的常识,更重要的是为面对灾害做好了心理层面的准备,当灾害真正降临时,能够从容、镇定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传播,使我们认识到加强高校防灾教育,培养青年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应对灾害的技能、寻求他助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势在必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第四,涵养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灾害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加强高校防灾教育,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在灾害来临之际,主动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也是青年“学会生存”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必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包括面对灾害具备确保自身的安全以及良好防灾应对能力,拥有尊重他人生命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高校防灾教育的现状

防灾教育是培养防灾意识和提升应对灾害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2009年,我国把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对广大民众、学生进行防灾教育,对防灾意识、防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推广起到了一定效果。我国学校防灾教育起步较晚,直到《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出台才把防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

与中小学校、幼儿园相比,我国高校在防灾教育方面行动相对迟缓。开展防灾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缺乏防灾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常以专业课程,如地质学、水文学、自然灾害学等地理学学科进行,而其他专业很少开设,学生参与面不广。这与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位不相符合,亟待改善。

高校开展防灾教育的路径探析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应对未知状况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年的性格和态度,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强调职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导致教育功能缺失。孔子提出“君子不器”,强调了教育是要培养有情怀的君子,而不是造就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工具。哈佛大学前校长福斯特也认为,在这个变动的时代,应始终坚持教育的功能和理想乃是致力于照亮人性之美。防灾教育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为基础,培养青年具备为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安全作出贡献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性之美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从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到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灾害形势越来越严峻,新的挑战也不断浮出水面。高校开展防灾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政府要将防灾教育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中国家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战略意义,有效引导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我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还没有对预防、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社会事件的危害足够重视,政策与措施相对滞后。例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对意识形态安全、生活安全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而对灾害安全还没有涉及。由于缺乏政策指导,我国高校针对灾害安全的防灾教育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

为了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社会普遍认为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十分重要。对灾害前兆、发生、后期影响以及应对的整体认识和理解是必要的,而这些内容在我国教育多见于书本知识,如地震、洪水、火灾、海啸等。针对防灾教育的专门课程,在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阶段都还没有形成,其必要性也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让我们反思学校安全教育的不足,并深刻认识学校防灾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政策将防灾教育纳入学校安全教育体系,开展课程结构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关于防灾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有必要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课程评价、课程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系统、成熟的课程系统。同时,开发防灾教材是防灾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加快编写适应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需求的高校防灾教育教材,从根本上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到教材,为推进高校防灾教育提供依据,真正实现防灾教育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

另外,政府还要建立灾害应对机制,积极支援学校,确保学生和教师的安全,同时也有责任保障正常教育活动有序开展。为了在灾害时刻迅速、有效应对,政府应积极支持学校进行避难训练等。这样的训练仅由学校来解决是很困难的,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援学校顺利开展防灾教育活动。

第二,高校主动建立防灾教育实施体系。我国高校开展防灾教育的重点工作就是要大学生树立防灾意识,增强维护社会安全的责任感,提升应对灾害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定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所需的专业人才。

面对纷繁多变的自然和社会,高校需要建立防灾教育实施体系(如图1所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预防、控制危险为目标的“防灾教育”,建立保护学生安全环境的“安全管理”以及为了顺利推进防灾教育和安全管理的“组织活动”在组织体系中都很重要。改变灾害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实施力度不充分的被动局面,主动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目标,筑牢学生、学校的安全意识,扩大学校防灾教育力度,实现安心生活和安全社会目标。

一方面,要将防灾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轨道,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合理设置学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以活动和学生指导为支撑,调动学生会、团委、社团及班级开展防灾教育活动的热情,努力培育具有学校区域特色的传统教育活动,形成浓厚教育氛围。

image.png

图1 高校防灾教育体系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二级学院为主要教育平台,构建能够实施学校防灾教育计划的组织体系。为了有效推进社会安全,高校应该切实将防灾教育定位在学校安全教育运行组织体系中,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特点和学校自身特点,确定各个年级防灾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高校实施防灾教育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现有教师队伍中缺乏防灾专业教师,会存在防灾意识薄弱、防灾技能不足的问题。防灾教育实施过程中为了保护学生等的生命和身体安全,有时需要根据危险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选择。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校组织体制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进一步提高防灾教育的指导力。为此,要充分调动教师投入防灾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有计划地根据学校和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性研修活动。

第三,加强合作形成防灾教育合力。各高校和地方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其他学校、学生家庭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也非常重要。学校面临复杂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任务,承担全部的防灾教育任务很困难。因此,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推进与地区、社会团体、其他学校、学生家庭合作的教育方式是不可缺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快我们树立大教育观,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包括社会和家庭等一切教育资源。

建立高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合作体制,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等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探索建立学校与地区防灾减灾、公安、医疗、民间防灾志愿组织等之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灾教育。

此外,学校在制定防灾教育计划和危机应对手册时,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具备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专业知识的专家以及在相关机构、团体从业的专业人士的建议。

第四,注重防灾教育效果的检查与评价。防灾教育是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社会实践的能力,因此对教育效果的检查与评价非常重要。通过检查与评价,明确学校防灾教育目标达到了什么程度的同时,找出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问题点,为改进防灾教育提供依据。

笔者认为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将防灾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环纳入评价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关于防灾教育中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改变等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的各种数据,来检查和评价防灾教育的措施效果。另外一种方法,防灾教育效果检查与评价也可按照计划(Plan)—实施(Do)—评价(Check)—改善(Action)的PDCA循环进程,通过检查防灾教育的实际情况,判断教育内容和手段以及学校内的组织体制是否恰当、与地区的合作是有效,并制定改善对策。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传播,必将对教育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冲击。促使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该怎么衡量,思考人与自然这个共生共荣的共同体该如何和谐相处,思考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教育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内容该有什么样的改变等问题。

这次疫情给我国学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挑战和要求,人们面对灾害的众生百态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学校防灾教育的关注和思考。高校作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场所,应该对青年加强防灾教育,培养防灾意识,提升防灾能力,这也是这次疫情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课题。高校必将担负起培养青年防灾意识,提高青年应对灾害的能力,促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责任。为了更好开展防灾教育,我国政府要将防灾教育纳入国家安全教育,高校要主动建立防灾教育实施体系,并加强社会教育资源的合作形成防灾教育合力,对防灾教育效果注重检查与评价。高校开展防灾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尝试和改革,必将面临师资、教材、经费、场地等来自校内外的压力,但越来越严峻的自然灾害和突发社会事件不断冲击着社会的安全和国家的稳定,开展防灾教育势在必行。(作者:刘牧,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注解与配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4]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中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章大全 1950-2006年[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教育的理想是照亮人性之美[N].科学时报,2008-03-28(1).

[6]吴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三重维度[N].中国教育报,2018-08-18(3).

[7]罗海鸥.生命教育是人生重要课题[N].中国教育报,2020-03-26(6).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