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劳动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发布时间:2020-06-08 作者:赵小雅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教育话题之一。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实现,从而增强广大青少年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新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明确了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提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从而更好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劳动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同时,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可现实情况却是,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青少年中不珍视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突出,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迫切需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该担负起主体责任,发挥好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程教材教研科研等基础能力的建设。建立起大中小学的贯通机制,构建起劳动教育的体系框架。家庭则要发挥基础性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日常生活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社会则要发挥支持作用,搭建平台,为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的劳动现场提供资源支持。

开展劳动教育应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正如意见中指出的,各地区和学校应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学校,设计和开展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民族地区的劳动教育应与民族地区特点相结合,与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没有比用双手去创造生活更让人感到欣慰和快乐的了。通过劳动教育,除了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理解劳动价值,把握劳动精神,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教育效果。(作者:赵小雅,单位: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6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