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希望我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的”——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

发布时间:2020-08-1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活动名称: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23  姓名:叶连平

23叶连平(1寸照片).jpg


为了教书育人,叶连平几乎倾注了他的一切。自1978年从教以来,他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他创办“留守儿童之家”。“我希望我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的”,他用他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农村老教师对学生的大爱。

——题记

叶连平,祖籍河北沧州,1928年9月出生于山东青岛。16岁时因战乱高中辍学,只得随当“洋厨”的父亲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美国大使馆当了三年多的勤杂工,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1965年经友好人士引荐来到马鞍山和县在工农大队窑场劳动,承蒙当地干部、群众的关照,最后落户在桃园生产队,当了一名猪倌。1978年被卜陈中学选为教师,在告别讲台23年之后,有幸再操教鞭,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教书育人的工作,自此,他与教育就深深结缘,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人生乐章。

159523319237926443443871262137.png

情系教育、锐意进取,坚守三尺讲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叶连平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从事教学工作,为广大的劳苦大众进行识字扫盲,其间还为棚户区贫困人家办起福利性的幼儿园,曾经受到南京市人民广播电台的表扬。1955年冬天,由于他在大使馆的那段经历,他被从教师的工作上拉下了马,最后辗转来到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公社。1978年卜陈中学初三一个毕业班,因语文老师考上大学,没人接手,课程落下一大截,后经人介绍,叶连平有幸被选调到卜陈中学当了一名老师。

当时不拿工资,每天在生产队记一个工分。针对被落下的课程,他采取应急措施,结合学生居住分散的特点,他组织学生成立课余辅导小组,夜晚开展活动,他每晚轮流前往指导,一次冒雨翻过沟坎,不幸跌倒,桅灯灭了,浑身泥污,当他出现在4里路外的石圩小组时,同学们都惊呆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他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渐有起色,翌年中考,他所带的那个毕业班取得了极为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同行们的称赞。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他痛感传统教法的许多弊端。于是,他大胆改革,探索试验,一个崭新的语文“四步基本式”教学法终于形成,很快在巢湖地区得到推广,均受到好评,产生了广泛影响。

1985年他被授予省优秀教师称号。1988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个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此后,他还被评为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共产党员、省道德模范、“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

令人尊敬的“怪”老头

提到叶连平,乌江镇卜陈街道周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都知道他是“中国好人”。他给留守儿童补习英语从来不收费;他每年都要自费组织孩子外出参观学习;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发起成立“叶连平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帮助家庭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不少人都觉得他是“怪”老头,因为他确实在许多方面与常人不同。

2018年8月7日,90高龄的叶连平骑自行车到乌江镇为暑期来卜陈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买菜,回来途中被人骑电瓶车从后面撞倒。那人连忙将叶连平扶起,连声说对不起,叶连平见肇事者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就让那人走了。

第二天,叶连平痛得下不了床,被120送到和县人民医院,一检查,第一腰椎骨折。手术过后几天,叶连平伤情有所好转,便找到医生要求出院。他对医生说,家里还有几十名孩子等着他回去上课,他已经90多岁了,没有多少时间了。医生拗不过这个“怪”老头,只好同意他出院。

回家后,他只休息了3天,8月16日一早,叶老便来到了他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孩子们看到他都很兴奋,但看到叶老师脸上还有伤,还拄着拐,都很难过,不少孩子都哭了。

“别哭,别哭,老师不是回来了吗!”叶连平不能站着上课,就坐在椅子上给孩子们上课。看到这种场景,来接孩子的家长无不感慨:叶老师是真正的好人,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对绝大部分退休老人来说,退休意味着不用再去上班了,有大把时间去享受生活,旅游、打牌、下棋、钓鱼、养花、种草••••••可叶连平是“另类”,他退而不休,几乎一天也没离开三尺讲台。他甚至比上班时更忙:从早到晚,从春到冬,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

别人补课是为了赚钱,叶连平还往外贴钱,学生的学习用品,纸、笔、书等都是他掏钱买的。近年来,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扩大孩子们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每年春秋两季,叶连平都要自掏腰包组织孩子们外出参观,南京雨花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青少年活动中心、安徽省科技馆、安徽省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地都留下他和孩子们的足迹。

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真正地把教育当成了事业。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他确实有点“怪”。多年来一直坚持义务补课,分文不收。

2018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来拍叶连平的片子,耽误了他星期六上午给孩子上课。按原来的拍摄计划还要影响他下午给孩子上课,叶连平不干了,拒绝拍摄。央视记者后来说,这还是他们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后来,在保证不影响他给孩子上课的情况下,记者们调整了原定的拍摄计划,但拍摄周期从原定的5天延长到9天。记者们被叶老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与时间赛跑的拼搏精神深深折服。

物质生活低水平,精神生活高标准

1991年叶连平退休,因为工龄短,现在每个月退休金只有四千多元。但叶连平很知足。他不抽烟,不打牌,不爱游山玩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学生、家长、各级领导看望带来的牛奶、饼干、营养品、保健品等,他总是请人用车送到乌江镇敬老院,让敬老院的老人们分享。

叶连平从不在卜陈买菜,他觉得卜陈菜太贵,总是骑车7公里到镇上。新鲜时令的蔬果他是不买的,一般找最便宜来买。叶连平很少买衣服,他有一件棉背心,衣领都磨破了,他还舍不得扔,穿了快60年了。

叶老师的老伴经常抱怨:他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带孩子出门一次就是几百块、几千块,眼都不眨一下。煤球炉漏气,花20元买个新炉子,叶老师非让我退了,说旧炉子还能用,干嘛非买新的。至今,叶连平和他老伴还住在由学校旧教室改造的两间简易的平房中,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叶连平对自己很抠,但他对孩子却很大方,几乎把所有钱都花在孩子们身上,他没有亲生子女,他把他教过的孩子都当作了自己的子女。只要谁有困难,他都会帮上一把。洪瑞瑞是个孤儿,叶连平让其在自己家吃住两年有余,并通过妇联解决了瑞瑞五年大专学费。后瑞瑞在上海找了一份工作,去上海前,与叶老告别。叶连平掏出1000元给瑞瑞,瑞瑞一下子哭了,一把扑倒在叶老师怀里。她知道自己是个孤儿,叶老是这个世界上自己最亲的亲人。

卜陈街道原来的路面坑坑洼洼,他多方奔走,在卜陈行政村的牵头下,铺成了一条二百米的水泥路,解决了周围老百姓出行难题。后来资金出现缺口,叶老师自掏腰包5000元。汶川发生地震,叶老师带头缴特殊党费500元。今年新冠疫情,叶老师缴特殊党费20000元。

叶连平常说,物质生活可以低水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高标准。

由于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过,叶连平一直没有入党。1985年,乌江区党委副书记找到叶连平,“叶老师,你写入党申请。”叶连平说:“我能入党吗?”“怎么不能?”1986年7月,叶连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叶连平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叶连平很在乎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徽始终挂在胸前,特别是外出或者参加活动,党徽那是一定要佩戴的。一来是提醒自己是共产党员;二来让周围群众监督自己,自己不是普通群众。

叶连平当选“中国好人”后,请他上课的单位越来越多。每年作报告上党课少则十多场,多则数十场。他从来不收费,实在推不了的,就把钱存到“叶连平奖学金”里。他说共产党员应该是宣传员,做好宣传工作责无旁贷。叶连平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党组织能够肯定他是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就死而无憾了。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叶连平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星期六、星期天要给四个班的孩子上四个层次的英语课,每个班上课两个半小时左右。星期一、星期二批改作业,星期三上书法课,星期四、星期五备课、印讲义、家访。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这16个字是叶连平的座右铭。他就像一台上足了劲的马达,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着。除了生病住院、外出开会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他经常讲,我的时间不多了,别人是来日方长,我是来日方短,我要与时间赛跑。

叶老原本打算在去世后拿出所有的积蓄成立奖学金。2011年,乌江镇召开全镇党员干部大会,请他做报告。会后,乌江镇党委书记拉着叶老的手:您老人家太不容易了。提出镇上拿出3万元给他,以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奖学金提前启动。

2012年,叶老拿出2.1万发起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时至今日,奖学金已发放第八届,共发放138400元。共有177名学生获奖。8年来,叶老陆陆续续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存款,逢年过节领导们给的慰问费,生病住院学生们给的慰问金,获得“中国好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的奖金,共计近20万元捐给了“叶连平奖学金”。在叶老精神的感召下,他的学生、好心人、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英雄模范人物都向“叶老师奖学金”奉献爱心。

叶老希望“叶连平奖学金”一直延续下去。这就是叶老师心目中的第一个“死而不已”。另一个“死而不已”是他去世后,将自己的身体捐献出来,供医学院进行医学研究。早些年,叶老有五个学生上了医学院,回来后跟他谈心,多次讲到医学院解剖学缺少人体标本,只能解剖兔子、青蛙等小动物。“你们学的不是兽医,将来要给人看病,没有人体标本供解剖那怎么行!”。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师就应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用在叶连平身上最准确不过。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教书育人。他的那句“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的”,感人肺腑,体现了一位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也诠释了一位老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