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创新链重塑教育链——构筑产学研用国际合作大格局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0-10-27 作者:刘志敏 胡雪丹 王佳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近年来,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南昌、哈尔滨、沈阳和长春四地举办,搭建了推动中国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交流的常态化、高端主导性、品牌性平台,发挥了以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的集成创新平台作用,以创新链重塑教育链,为构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创新链;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教育链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全球经济结构,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以及量子科技等蓬勃发展,将深度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对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南昌、哈尔滨、沈阳和长春四地举办,务实推进了中国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前沿科技领域展开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探索形成了中外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实现了“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

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大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融合发展与竞争格局演化变革,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协同呈现出新趋势、新特征。一是原始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关键,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正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焦点;二是以集成创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越来越成为大趋势,在国际分工体系高度专业化背景下,对技术成果应用过程中的全球协同性要求越来越高;三是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所需的投入不断增大,需要建设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当前,国际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趋势。以材料学为例,材料科学发展到现在,单一区域或者单一国家难以同时提供材料产业的所有创新要素,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包括原料、装备、工艺、人才在内的各个创新要素,才能实现材料产业真正的创新。

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和全球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要求各国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用合作的深度广度,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近年来,以产学研用为关键机制的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已经在许多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科技创新计划中有所体现。欧盟自1984年开始实施的“研究、技术开发及示范框架计划”(简称欧盟框架计划),旨在瞄准全球战略性产业,构建科技共同体,通过支持大型项目,吸引了全球近200个国家的近百万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为欧盟的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俄罗斯建立了13个领域的技术开发合作平台,参与合作的单位有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库尔恰托夫研究院等国家科学中心、研究型大学等众多科技和教育界的机构,以及俄罗斯纳米技术公司、俄罗斯风险投资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等企业。通过该公共合作平台,俄罗斯产学研界的代表商讨、确定各自领域的合作发展战略和目标,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创新转变,推动了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一起迈向产学研一体化。

为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大趋势,2018年6月,按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访问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凝聚的共识,教育部创办了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三年。会议立足我国战略和区域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及“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转型建设等现实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精准对接国内外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深挖和推动俄、乌、白等国家在全球关键前沿领域的优势资源合作,努力开展对俄、乌、白基础性及原创性科学研究和引智工作,顺应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健全创新链,全面深化与俄、乌、白等国科技教育合作

从科技资源配置和创新要素实力看,俄、乌、白等国家科技资源积累深厚,其传统工业强项存在显著优势。以航空航天为例,乌克兰的大修和维修网络有着广泛的产品基础,具有全球竞争力,其中最活跃、最有名的乌克兰公司当属位于扎波罗热市的马达西奇公司,该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米-17和米-8系列直升机的唯一发动机制造商。与此同时,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中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基础学科研究、技术整合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部分产业缺乏关键支撑。通过在我国发展亟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产业转化能力的产业领域中,精准引入俄、乌、白等国家领先的科技资源,能够有效健全关键领域的创新链,补齐创新短板。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开展以来,以我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亟需破解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为关切。2018年首届会议重点关注俄、白、乌等国优势领域,聚焦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四大方向。2019年面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战略,新增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化、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精准医学、微纳技术与光电信息、智慧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着眼于战略新兴产业崛起,积极推动俄、乌、白等国优势领域资源与我国战略需求方向的精准对接。

在合作形式上,会议注重以产学研用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重塑人才链、教育链,加快形成产学研用国际合作大格局。一方面,会议充分发挥院士、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通过柔性引才机制,促进战略性产业领域科研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创新发展、协作共享;另一方面,会议通过联合组建实验室、研究机构等,广泛汇聚各国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发挥各方的研究优势,通过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各主体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使用全球创新资源能力,建立优势互补机制和价值共同体。

在产学研用国际合作实践中,江西省通过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的学术交流学习、共同合作研发以及项目成果转化,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工程中关键技术问题,实现教育科技资源强强联合、无地域限制的共享。例如在超高温材料领域,针对国家国防超高温结构材料需求,围绕“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重点任务,南昌大学与俄、乌等国在电子束熔炼装备的先进制造技术,电子束焊接装备的先进制造技术,EB-PVD(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涂层装备的先进制造技术,钨铼合金的先进制备技术,超纯钽、铌、钨、钼等新材料加工制备技术和涡轮叶片的先进涂层制备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在稀土产业方向,为发挥江西稀土资源优势,奠定中国稀土应用的国际领跑优势,联合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共同建立了国内外高水平的稀土轻量化材料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构建稀土轻量化材料与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以集成平台重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集成化平台,积极探索重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搭建产学研用集成平台,突出跨学科交叉融合。会议构筑以前沿技术为主攻方向的集成创新平台,实现多元合作、互利共赢,推动跨学科、跨学校、跨领域、跨国界的交叉融合。例如,会议推动东北大学-中俄地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和东北大学-伯恩茅斯大学先进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揭牌,将聚焦新能源材料、可持续资源化应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研究领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任教师、科研人员及研究生。

搭建国际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航空教育具有实验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等特点,且学费、生活费用较低,目前大部分俄、乌高校均可以采用英语教学。俄、乌等国拥有与中国高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培训与科研交流的基础。会议加快了南昌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在重点专业与乌克兰合作高校留学访学交流,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搭建了新平台。

搭建常态化交流合作平台,厚植科技教育合作基础。会议搭建了国际合作多元交流的服务平台,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多层,体现了科教+人文、科教+经贸、科教 语言、科教 健康的格局,吸引了国际高水平大学、领先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代表参与,通过主论坛报告、分论坛洽谈、科技成果展、科技交流周、专题座谈会等方式充分交流,2019年共有30名中外院士参会。吉林会议期间吉林大学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基辅国立大学、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和利沃夫国立大学共同启动了“吉林大学-乌克兰科技交流周”活动,构筑多层次交流格局。

搭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集成平台,构建国际应用技术创新网络。会议促进中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发展优势产业群,实现“国内搭台、国外唱戏”的双向反馈机制。深化以“阿斯图中俄智谷”为代表的共建项目,推动汇集中俄智库高峰团队,围绕青年创新创业、尖端科技协同创新、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建设阿斯图中俄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平台、阿斯图高端联合科研平台、阿斯图校企科技产业平台三大平台,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面合作。

相信随着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化,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健全以“产”为依托、以“学”为核心、以“研”为源头、以“用”为抓手的创新链,深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学校主体、企业主为”的常态化互动合作运行模式,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刘志敏  胡雪丹  王佳敏】

【作者单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原载2020年第20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