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物理空间要能激活幼儿经验

发布时间:2025-07-13 作者:高燕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海市普陀区万里城实验幼儿园一直致力于研究儿童博物教育,希望培养饶有趣味、见多识广、活学活用、心灵丰盈的幼儿。因此,在课程实践中,我们充分呵护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满足他们捡拾、收藏的兴趣。教师还精心为每个幼儿准备了“宝贝盒”,鼓励他们藏宝贝,也为每个班级开辟了“博物角”,让他们展示、陈列、探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策展。

  然而,原本想让幼儿深度参与的博物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面对精心定制的实木展架、分门别类整齐陈列的“藏品”,幼儿路过时只是匆匆一瞥。宝贝盒里幼儿自己珍藏的果子、叶子,很快就被遗忘了。这引发了我们的反思:当收藏的意义被空间的形式化所消解,当创设的收纳空间与幼儿的真实兴趣产生疏离,我们的博物教育究竟在服务于谁?

  这个困惑,触及了幼儿园空间和环境育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与空间互动的形式化与浅表化。空间由成人“规划”并设定规则,如要求物品分类整齐摆放;幼儿看似拥有展示角落,实则处于“象征性参与”阶梯底层。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成人将“收藏”简化为“藏起来”与“摆样子”,无形中切断了物品与幼儿之间本应持续生长的情感、经验的联结。

  面对“整齐陈列是审美基础”的说法,我们没有陷入非此即彼的争论,而是开启了一场“温柔的空间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是不纠结“怎样才是好的陈列”,并彻底聚焦“物品如何激活幼儿的经验”展开研究。

  打破封闭,构建“关系空间”。我们以透明盒子、悬挂袋、留白的墙面替代统一、封闭的收纳盒,让透明的可视化空间增加情感交流。当幼儿早早将樟树果实装入透明袋,并表达“给妈妈做项链”的愿望时,同伴自发加入收集、共同完成项链制作,互动产生的情感在空间中流动、生长。我们明白了,空间的意义,在于“接住”幼儿的情感而非封存物品。

  打破“整齐”,激发思维。我们挪动教室的柜子,留出更多空间,为每个幼儿开辟“一平方米博物馆”。当教师不再要求按类摆放,转而询问“你想讲什么故事”时,幼儿借助收集的物品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豆豆用树枝和果实构建“武器博物馆”,迦一绘制蜘蛛生态图,讲述捕猎故事,小宝探索地图的比例关系。打破整齐,“混乱”表象下,幼儿经验与思维的万千可能被打开了。

  融入生活,让学习立体生长。台风后散落在地上的松果被幼儿捡拾,这促使植物角变身为“松果实验室”。持续的观察、实验(如松果气象站、鳞片开花等)激发了幼儿举办“松果展览”的愿望。从展品选择争议中的协商妥协,到布置展台时的协作,再到讲解时的神采飞扬,策展过程成为连接幼儿生活、贯穿园内外的立体学习场域。

  我们的实践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教育空间哲学:尝试物理空间的留白与变化,放弃对整齐与规划的执念,允许空间随幼儿的目光与兴趣自然生长,让每一寸环境、每一个活动都深度承载幼儿的经验、情感与创造。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万里城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